上海新闻

驾科技之舟扬文化之帆――上海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提升之道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7

  日前,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厉无畏和助理研究员王玉梅共同撰文,就上海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提升发表了看法,全文如下:
  上海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不是上海的科技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问题主要在文化因素上。忽视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和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已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软肋。
  2002年,上海市工业连续第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6%,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然而,上海在产业结构与产品竞争力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也正逐渐显露。一般而言,工业增加值率可反映产业附加值的比率,增加值率较高,表明生产消耗较低,经济效率和结构水平较高;反之,则表明工业生产消耗较大,经济效率和结构水平较低。
  在过去六年间,上海工业增加值率始终在27%一28%徘徊,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上海工业从总体看,生产消耗较大,附加值较低。和发达工业国相比,这个数字差距就更大了,发达工业国的工业增加值率一般在40%以上。
  上海工业的附加值为何低?一是上海工业结构中,如冶金、金属制品、普通机械等高物耗、高能耗的产业比重较大。就是一些引进的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主要是汽车)制造业等,由于许多中间产品尚靠进口,最终在上海形成的附加值也不高。据统计,电子及通讯设备的增加值率为22.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也只有25.79%,都还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在产业价值链结构中我们尚未抓住附加值高的环节。二是产品知识含量中文化因素未得到充分重视。知识含量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科技含量和文化因素。上海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不是上海的科技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上海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比不上发达工业国家,但在国内还是领先的。问题主要在文化因素上。忽视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和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已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软肋。
  实现上海新一轮发展,必须特别重视以文化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当今世界,产品的经济价值已更多地取决于以文化为底蕴的观念价值。观念价值,是商品或服务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无形附加物,譬如品位、感受、情趣等,是主观的可以体会和感受的无形附加物。商品的使用价值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商品的观念价值则因文化渗透而生,是附加在商品上的精神观念。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过去比较偏重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偏重于生产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忽视文化对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作用。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裕,消费需求出现个性化、高级化的新趋势,人们购买商品已不再单纯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背后的观念价值。须知,在走向知识经济的过程中,技术交流与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商品虽然日益丰富但却也趋向同质化,于是,商品中“精神性”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就会越来越大。因此,以文化色彩和精神气质构筑的“高附加值”,才能真正体现出产品的超一流品位。
  打造来自上海的世界级品牌,是上海迫切而可行的选择。这就要求用文化打造品牌,走品牌竞争之路。本来,上海有多种因科技含量比较高而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产品,但是不少产品品牌形象不够,尤其是品牌的文化附加值积累不厚。当兄弟省市同类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长,广告和促销手段进一步提高之后,上海不少名牌产品便纷纷落马。这提示我们,要从产品竞争转向文化竞争,而文化竞争的实质是通过产品品牌所倡导或体现的文化来影响或迎合公众的价值观念、品位意识、审美追求等,使公众接受自己。放眼市场,任何一种成功的产品,不都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着较高的文明水准吗?我们要学会赚取“品种+品质+品牌”整合出的利润,说到底,就是用智慧和文化重新组合技术,激活产品,从而产出更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利润的源泉,品牌是竞争的利器。
  从产业层面分析,加快发展上海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上海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文化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文化不仅自身产生雄厚的经济效益,而且是带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原动力。曾经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痛苦挣扎的韩国,短短几年内,经济重新崛起,其背后最活跃的因素,恰恰是文化精神。
  目前上海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预计2007年将超过75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发展阶段,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大幅度增长,强烈的需求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辐射力和持久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将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持续增长贡献巨大。
  总之,产业发展应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如果说科学技术是舟,那么文化就是帆。科技与文化交融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任何经济活动,如果缺乏一种文化含量和精神动因,最终必然是低效的。要走通“华山天险一条道”就应驾起科技之舟,扬起文化之帆。
  “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两大趋势。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应该立足于文化战略,打文化牌,认真发掘、利用上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思想实践资源,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上海城市精神、营造人文氛围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扩大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放领域,激活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从而提高上海产业附加值。如能通过不断创新的文化产业广为辐射上海的城市精神和活跃思想,在全国乃至亚洲和世界形成一股“上海流”,刮起一阵“上海风”,上海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渗透力必将获得极大的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