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深入“内核”---上海教育普及能力探析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6

  教育普及能力,与一座城市发展后劲、发展“高度”成正比。
  亮出反映上海教育普及能力的指标,许多打着“领先全国”的标记,令人自豪;然而,上海要构建世界一流大都市,更需要放眼世界,以发达国家、世界级城市为“参照系”,去比较、去思考,去提高。
  “科教兴市”,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的“永恒主题”便是让更多人,接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在完成“更多人”、“更高层次”的众多目标后,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更高质量”这一教育普及的核心问题:上海的创新教育普及能力如何?教育在普及的同时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合拍”?我们的一流大学是否具备培养世界级人才的“沃土”……
  【数字解读】
  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世界级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把社会人才结构比作金字塔,从上到下依次是“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造就一个稳固的“金字塔”,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作“筋骨”。
  以全球视野看上海教育,能打几分?几大指标,勾勒出上海教育普及能力的现状:
  ―――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年限:中等发达国家为8.04年,发达国家为9.75年,上海为9年;
  ―――中等教育净入学率:中等发达国家为60%,发达国家为90%左右,上海达到95%以上;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18-22岁适龄人群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发达国家为52%,上海与之基本持平,达到51%。然而这一数字在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已达到80%-90%;
  ―――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上海为3.5%,纽约、东京等城市达到6-7%;
  ―――国民受教育年限: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11年,发达国家达到15-16年,上海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再看一组数据:上海高等院校50余所,学生数占全国高校大学生数不到5%。而近邻东京拥有高校近300所,集中了约占全国30%的大学、40%的大学生、50%的科研机构,成为全国人才的“聚宝盆”;伦敦的高校虽然没有东京多,但英国最好的10所研究性大学一半集中于此,因此打造了百年不衰的世界级知识中心。
  成就令人欣喜。对比中可以看到,上海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的指标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差距也不容忽视。与一些世界级大城市相比,上海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名校资源的集聚力仍有不小距离。
  【内涵剖析】
  各级各类教育覆盖面的扩大,使上海的人才“金字塔”不断扩张。让我们深入教育“内核”,看看不同层次的教育是否存在“软档”?
  精英型人才培养土壤不够肥沃
  把目光投向人才金字塔的“顶部”。城市的发展需要精英人才,这类人才许多出自研究型大学,他们引领城市、国家、乃至世界发展潮流。“精英人才的脱颖而出,不在于学校教给他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他创设一个优质的环境。”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等高教界人士认为。
  何为优质环境?最优秀的生源从四方汇聚,大师云集,课程和讲座资源丰富优质,新观念、新知识奔涌激荡,这样的环境便能“刺激”精英人才的冒尖。
  与国外一些名校相比,我们的差距显而易见:搞学分制,国外名校一年开出数千门课,一门课只要有5个学生选便能开课。而我们高校一年各类课程数百门,通常20人以下就不能开课,因为资源不足;全世界目前有1200万学生就读于外国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美、欧、日等国家的大都市,上海所占份额微不足道。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我们的大学要成为全世界优秀学子的向往之地、世界一流大师竞相展示之地,还任重道远。
  技术型人才培养遭遇“信任危机”
  把目光投向“金字塔”的基座。上海未来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呈迅速上升趋势。而这一层次教育却遭遇“信任危机”。
  上海高校招生,本科与高职各占“半壁江山”。然而,一个倾向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考生不愿意念高职。去年上海高考考生中,要求撤销专科高职志愿的人数达2200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此类人才,而社会大众对这一层次教育“信任度”不高,两者构成一对矛盾。
  矛盾何以形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李进、二工大高教研究所所长陈解放等教育界人士认为:主要因为产业、企业需求与专科教育结构和方式不匹配。从上海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布来看,与一、二、三产业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在同一行业里,却经常出现办专业“一窝蜂”现象,什么热门就办什么专业,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办出自身特色来,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很好去研究。从教育模式看,不少高职院校沿用“本科压缩版”教学,学生在先进实验室、实训室里锻炼机会少。学生毕业后,理论水平比不上本科生,动手能力又无明显优势,就业自然就比较困难了。
  【探索出路】
  要想让上海人才“金字塔”的塔顶更高,塔基更坚固,路在何方?教育界的专家们献计献策。
  引名校之力冲击世界一流
  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等提出,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国内高校师资水平,提高办学和教学能力,是一条“捷径”。对此,上海的高校积极性很高,然而,大学校长们认为,仅仅通过学校的“主动出击”还显得力量单薄。
  这方面是否可借鉴一下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政府几年前开始实施引进世界名校计划,花了三、四年时间,引进了10所左右世界名校到他们那里办学,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亚洲教育中心之一。“上海也有条件成为中国,乃至亚太教育中心之一”。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如果政府部门能更深地介入,给予政策鼓励,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则能进一步推动上海高等教育冲击世界一流。
  重能力培养哺育创新之才
  精英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育不光是大学的任务,其“摇篮”其实在中学。一项国际比较调查数字显示:上海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得分”,比英美发达国家同龄人低了10多个百分点。
  上海教育如何补上创新能力“一课”?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等认为:其一,增强中学探索性教学能力。改变教学中重知识掌握,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养成的现状。其二,中学要加强个性化教学能力。如今,美国中小学普遍开设“品种”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按需选择,课程选择度可达50%,而在上海中小学,课程的选择度只有10%-20%。其三,建立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之间,教育事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联系。在美国,中学校园成为社会资源聚焦点,中学生做课题,大学教授可以进校进行一对一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各方资源对教育的参与力度。
  紧贴市场提升人才认同度
  当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率提高,毕业生能找到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时,他们的价值才能够被社会充分认可,高职教育的社会“信任度”也会因此提升。这一切的前提是,高职教育培育的人才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产学合作是高职办学的必由之路。而通常,在寻觅合作伙伴时,往往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企业参与教育合作的积极性?有关人士建议,可否借鉴一下国外的做法?据了解,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制定退税政策来鼓励企业与大学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验室,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销对路”,由此高职教育作为人才金字塔的基座也将更加坚固、有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