趔趄无碍健步行――析非典影响下上海经济运行数据
非典对上海经济会造成多大影响?眼下对于这方面的关注,甚至已超过对疫情本身。
11.4%!7月8日对外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增长数据,令人感受到上海经济逆势走强的强劲脉动。非典疫情对上海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为何依然能保持如此高速增长?上海市统计局指出,总体上看,非典对本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有限的,对上海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未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非典影响GDP增长0.8%
无可讳言,非典肯定是拖了一下上海经济这辆高速马车后腿。但,这个损失到底有多大?对于这个各界人士众说纷纭的问题,上海政府部门首次作出明确的回应: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数据看,非典让上海的GDP少增长了0.8个百分点。
权威人士表示,具体来说,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住宿、交通运输、餐饮、零售、沐浴、美容等服务性行业受非典直接影响,损失较大。最为严重的当数旅游业,国际、国内旅游全面停止,致使旅行社处于全面阶段性歇业状态。二季度旅行社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0%。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遭受旅游业不景气的牵连,宾馆、餐饮、交通客运业全线大幅下跌:在非典影响最为集中的第二季度,宾馆客房出租率仅为35.4%,同比下降52.7个百分点;餐饮企业完成营业额同比下降10.2%;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下降35%,民航旅客发送量同比下降51.8%。
据悉,按初步测算,由于第三产业中的部分行业受非典影响,第二季度GDP总量直接损失21亿元左右。而这种损失又间接加大了上海扩大就业的压力,使上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上升。
增长来自四大动力
好在非典这个后腿毕竟挡不住上海经济整体向前的蓬勃势头。这股逆势走强的劲头从何而来?有关专家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后表示,11.4%的数字既是合理的,也是充分的,增长动力基础主要有四大因素。
首先是持续扩大需求的政策因素。持续实施多年的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的政策效应在今年进一步延续,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全部保持着较快增长。以外贸出口为例,加快出口退税、大通关改革、扩大企业出口经营权等一系列促进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的刺激,申城外贸出口在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前,上半年增幅达到50%,创下了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
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因素。危急时刻,多年来持续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显现活力,也让上海经济深深体会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义。以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六个新崛起的重点工业行业高速增长,使上海工业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总产值增幅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对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有效弥补了第三产业增速减缓的影响。而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也使得第三产业此消彼长,上半年增幅仍达到了5.9%。
第三个动力来自于政府应急反应的有力保障。面对非典疫情的突然袭击,上海及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比如制订和出台了两个“12条”政策,对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和职工进行扶持、救助;加大重大项目投资和建设力度,更大地发挥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商招商活动,促进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快速增长等等,使非典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影响周期比预期的要短。
第四个动力是综合发展环境的基础因素。长期以来形成的软硬件综合优势和外商来沪投资的信心,并未因短期的非典冲击而改变。据悉,目前,上海吸收外资合同金额中约三分之一为外商增资金额,而且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占70%以上。
滞后效应不可轻视
然而,非典这股风浪对上海经济的冲击并非已经消失。有专家指出,尽管从上半年的数据看上海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从中远期看,非典对本市外贸出口、工业生产的后续影响不容忽视,有可能在下半年逐步显现。
据悉,国内疫情高发时期正是下半年外贸订单签约的高峰期,由于商务活动连续几个月减少,错过了出口订单签约,致使订单有所减少,尤其是占外贸出口总额四分之一的纺织品和服装,由于客商一般需要对商品的用料、款式、做工等有直接的接触,这些产品订单外逃更为严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以防非典为由,借机对中国出口设置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将增加上海外贸出口商品的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而由于上海工业品20%以上用于出口,一旦出口受阻,又势必波及对上海GDP贡献率相当重要的第二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