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区,是福建省继武夷山之后的又一拥有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县,位列福建旅游前三名。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考察泰宁后赞誉“海峡西岸一明珠,武夷山上大金湖”。泰宁旅游已经走出了一条切合自身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县域旅游发展路径。
在最近的十几年时间里,泰宁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到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中国优秀旅游县、4A级旅游区、中国十佳魅力名镇等1块世界级、16块国家级旅游品牌,实现了大跨跃,现正在向“世界自然遗产”的目标大步迈进。
泰宁以旅游为龙头的经济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海西经济圈中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发展优势。
泰宁的这一次次成功,令世人不得不为之惊叹,很多人认为她取得的成就是奇迹。
这就是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泰宁路径”。“泰宁路径”不仅是一种速度、效益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
解读“泰宁路径”,就是要探索泰宁如何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就是要揭示泰宁发展旅游的科学规律。
解读“泰宁路径”,梳理泰宁旅游的发展轨迹,是因为泰宁持续抓、接力抓、步步上台阶的模式,对中国县域旅游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泰宁路径”,可以被誉为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发展旅游的样板和标杆。
路径之一
“一把手亲自抓,一把手接力抓”。泰宁形成了一条连贯清晰的旅游发展之路。
我们在泰宁采访期间,全县上下正把一件事情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那就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进入冲刺阶段。8月6日至8日将召开第二届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8月底将迎来联合国专家对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复核,9月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对泰宁进行实地评估。为此,泰宁人放弃了节假日全力迎战。
采访就在他们紧张的工作之余抓紧进行。
泰宁发展旅游的故事,听起来像一部传奇。
“一把手亲自抓,一把手接力抓。”
三明市委常委、泰宁县委书记曾祥辉和县长廖小华均40岁开外,干练而豁达,快人快语,向我们勾勒了泰宁这些年来发展旅游的路径。
一把手亲自抓在很多地方做得到,接力抓却并不容易做到。
“旅游是我们泰宁的希望产业乃至生命产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支持力、传播力对旅游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曾祥辉说。
把旅游提到生命产业的高度,我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论资历,泰宁只能算是旅游界的新兵;论实力,泰宁仍然是个财政转移支付县。但就是这样一个县,旅游业被视为支柱产业,生命产业,龙头产业。
“我们时时以旅游为重,县委、县政府每年研究的第一项工作必然是旅游工作,召开的第一个全县性会议必然是旅游工作会,所发的第一号文件也必然是旅游文件。这一做法,从11年前的首届旅游经济工作会开始,一直延续坚持至今。”廖小华说。
从两位县领导缜密的介绍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追溯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泰宁旅游之所以能一路走来,一路辉煌,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跑好接力赛的恒心与决心。其核心就是,一张蓝图绘
七届县委(1993年—1996年):发展起步期。
1993年,泰宁旅游刚起步不久,旅游产业还只是雏形。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却要发展旅游,人们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致。
县委书记刘鑫最初提出“旅游兴县”的战略设想时,在县委常委会上就没有通过。后来经过反复讨论,七届县委确定了“建新兴旅游城、创文明小康县”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发展金湖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的口号,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刘鑫带领大家重点做好资源调查,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加大金湖宣传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八届县委(1996年—2001年):打牢基础期。
八届县委书记徐峥在前任的基础上,带领全县提出“兴旅游、创品牌、立支柱、增总量”的口号,提出把泰宁建设成为福建一流旅游强县、闽西北地区经济强县、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三步走”目标设想。
为了打牢基础,泰宁建立了高规格的旅游领导机制,县旅游管委会被核定为副处级规格,由县委副书记郑维荣担任管委会主任,囊括了旅游、国土、城建、财政等40余个成员单位,工作层面之高、阵容之强是其他任何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时期旅游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金湖知名度不断提高,客源市场不断扩大,游客人数每年均以30%以上速度递增。旅游业正成为全县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三次产业比重由1993年的44.1∶34.2∶21.7调整到1998年的31.5∶39.7∶28.8。
九届县委(2001年—2005年):品牌提升期。
九届县委明确提出了“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品牌强县、文化靓县”的发展目标,要求大力实施“立足大金湖、对接京福线、崛起闽西北、建设新泰宁”战略,把泰宁建设成为福建一流的旅游强县。
县委书记郑维荣带领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几个大手笔。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是重中之重。从申报到成功,仅用了两年时间。
成功竞争入选“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是这一时期的又一亮点。
品牌建设从金湖到大金湖再到泰宁,实现了跨越,全力提升了泰宁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使泰宁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在福建省率先构筑了多主体多成分竞争格局,先后组建成立了金泰、古城、九龙潭、游船等多家旅游公司。
这一时期,旅游兴县战略深入人心。旅游产业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壮大,在推进招商引资、扩大就业、城市建设、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6%。
十届县委(2005年至今):转型跃升期。
十届县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一流实力的旅游县、独具魅力的文化县、最佳人居的生态县、和谐发展的小康县”的发展定位。此前担任泰宁县县长的曾祥辉,担任县委书记后发展旅游的决心更大,提出泰宁旅游要“当好三明龙头、挺进福建三甲、跻身全国前列”的明确目标。尤其是在2009年的旅游产业大会上,在全省又一次敢为人先地吹响“旅游二次创业”号角,提出泰宁要实施国际化迈进战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风情古城体验、大区域山水运动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
泰宁旅游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实现了“把旅游业作为县域主导产业”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近年来,全县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二是泰宁旅游品牌正全力向世界自然遗产冲刺,主要景区游客接待量和省外境外游客接待量分别占三明市的60%和80%,泰宁旅游在海西旅游格局中地位大幅提升。三是完善了备受瞩目的以“不渝矢志、一以贯之,不干则已、干则必成,不怕缺点、怕没特点,不为其名、更为其实”为基本内涵的“泰宁路径”。
经过几届县委的持续抓、接力抓,泰宁旅游一步一个台阶,持续不断地发展,实现了质的提升。
福建省旅游局局长郭恒明评价说,泰宁实行明确的政府主导型战略,由于几届县委、县政府的接力,持续运作,持续提升,持续发展,锲而不舍,使泰宁旅游走出了一条清晰的有价值的路径。
路径之二
敢为人先,勇争一流。泰宁走出了一条从“申世”到“竞魅”到“申遗”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开发产品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泰宁旅游资源以奇特性、多样性、休闲性和文化性见长,拥有青年期丹霞地貌与浩瀚湖水完美结合的天下绝景,被誉为是“离凡尘最远、与心灵最近”的地方。泰宁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誉,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盛况,有规模巨大的明代民居尚书第建筑群,有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梅林戏剧团。同时,泰宁还是革命老区、原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有保存完好的革命历史遗存,是全国少有的一县之域旅游资源品类齐全和组合度、集中度极高的县份。
泰宁人搞旅游,有一种敢定目标、敢攀高峰的精神。不做则已、做则一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弱势变为强势、把鲜为人知变为全国知名。
泰宁人一连串的大动作,体现了他们的坚韧。
动作之一,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一度,与发展期望相比,泰宁旅游面临着有资源缺客源、美誉度高知名度低的尴尬。
泰宁的美是世界级的,要展示给世界,必须要有世界级品牌来支撑。
泰宁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和对泰宁山水的自信,加上专家领导的鼓励,泰宁终与“申世”结下不解之缘。
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故事,被反复讲起。
2004年,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时,全县上到白发老人,下至黄口小儿,人人以参与“申世”为荣,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地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2004年12月3日夜,武夷山机场,天降寒雨。泰宁县迎接中外专家实地考察。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对儿童,为风尘仆仆的联合国专家敬献花环。白须长髯老人动情地说:“泰宁‘申世’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祖孙四人特地赶来迎接专家,希望你们能支持泰宁。”刚下飞机的联合国专家紧握两位老人的手,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两天后,12月5日,周日。听到中外考察专家一行要离开泰宁的消息,这一天,全泰宁县城万人空巷,3万多群众自发走上街头,夹道两旁,绵延数里,欢送专家。其情其景,令8位中外专家热泪盈眶,不时向欢送队伍合十作揖,挥手致意。
“申世”,空前地顺民意、聚人心。
2005年2月11日,是个永载史册、创新纪元的日子。这天,泰宁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
泰宁“申世”成功后,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一是公众观念不断更新,二是旅游产业迅速升温,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显着。
实实在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其后泰宁旅游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动作之二,竞争“中国十佳魅力名镇”。
中国版图上灿若繁星的小镇,魅力四射的不胜枚举。2万多个小镇,280家参与,56家比拼,26家入围,三轮展示,五关筛选,最终产生10家“中国魅力名镇”,这就是中央电视台“2005年度中国魅力名镇展示活动”的竞选格局。
2005年10月,泰宁与乌镇等一起跻身“十佳”,实属不易。
从鲜为人知到一跃成为“中国十佳魅力名镇”,这种飞跃,并不是偶然的。成功,是实力与魅力的凝结,是策划与创意的结晶。
入选“中国十佳魅力名镇”使泰宁身价倍增:游客接待量比上年增长140%;旅游投资额比上年净增40%;网站访问量剧增,在福建省的品牌排位迅速前移至前三。
动作之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是世界公认的级别最高、含金量最足、影响力最大的自然资源品牌,世界各国都竞相争夺。“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于2006年12月启动,于2009年1月底被国务院正式列为我国2009年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目前,湖南?~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6省6家单位有幸代表“中国丹霞”成为提名地。
目前,泰宁全县工作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抓手,正在全面展开。
正是上述这一连串的大动作,推动泰宁旅游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泰宁期间,我们考察了大金湖、上清溪,考察了寨下大峡谷、泰宁古城等诸多闻名遐迩的景区……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一块流金淌银的丰饶土地、一片魅力无限的灵山秀水、一个充满天籁的清新世界、一个诗意栖息的梦里桃源……它的产品品位是一流的,几乎处处皆景。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十多年,全县先后投资7亿元,改造了12条旅游公路,新建了17个生态停车场、160公里旅游步道……如今的泰宁旅游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一是泰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1.旅游产品自成体系。开发开放了金湖、上清溪、泰宁古城、寨下大峡谷、地质博物苑、猫儿山、状元岩、九龙潭等八大景区,形成了“湖、溪、城、谷、苑、山、岩、潭”的组合景观体系和多日游格局。2.旅游要素日臻完善。到今年5月,全县拥有的宾馆饭店、游船、娱乐健身场所等设施基本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3.服务质量稳步提升。由泰宁县执笔,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7年10月出台了《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旅游服务综合标准》系列,分为《通用要求》、《竹筏漂游》、《景区讲解员分级管理》、《家庭旅馆》等,旅游服务规范逐步与国际接轨。2009年泰宁县还被列入全国旅游标准示范创建县行列。尤其是泰宁结合古城文化特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工作,把导游分为状元级、进士级、举人级、秀才级四等,并与个人收益挂钩。如今,全县有状元级导游10人、进士级导游60多人,其他级别导游1300多人,游客满意率连年达99%以上,旅游综合服务质量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4.市场开拓不断深入。建立巩固了闽东南和江浙沪、粤赣湘等重点客源市场,拓展了京津、台港澳和东南亚等客源市场。
二是泰宁旅游成为推动海西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一,泰宁旅游经济总量、接待水平、接待规模位居三明之首,形成了一个有较强辐射力的泰宁旅游经济圈。第二,泰宁旅游是福建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依托。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是福建省目前仅有的三块世界级旅游品牌之一,泰宁是福建省三大旅游经济圈之一的闽西北旅游经济圈中的主要支撑,是福建省列入全国假日办黄金周预报统计的三个旅游区之一,同时也是加快发展对台旅游的重要力量。第三,泰宁成为了连接东南沿海和中原内陆的又一核心旅游区。福银高速公路开通后,泰宁毗邻赣、鄂等内陆省份的地缘优势显现,成为了邻省旅游客源和投资入闽的重要门户。
2008年,泰宁旅游总收入达9.03亿元。旅游业步入了转型升级和优化提升的发展阶段。
原泰宁县政协副主席兼泰宁县旅游局局长、现三明市旅游局局长陈欣介绍说,目前,作为三明旅游龙头的泰宁,对福建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接起到了前沿桥头堡的作用。现正在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国山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海峡西岸一流实力的旅游县”的建设步伐。(具体数据见表1)
路径之三
“水上丹霞、灵秀泰宁”,泰宁走出了一条从金湖到大金湖到泰宁的品牌打造之路。
旅游是品牌经济,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旅游品牌也要相应调整。
泰宁历经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经历了从金湖到大金湖到泰宁的品牌塑造过程,打造了“泰宁”主品牌。
这些变化,是泰宁人对旅游品牌深层次反思后,理性与科学地选择和建设的过程。在我们采访期间,从普通导游到旅游主管领导,对这段过程都历历在目。
他们回忆说,泰宁旅游以金湖一个主景区的形成为发端,但是,金湖一年中必然存在长达近半年的腾库枯水期,什么时候金湖枯水,什么时候泰宁旅游就萧条。
时任泰宁县常务副县长、旅游管委会主任,现任三明市财政局局长的肖明光深情地回忆说:“当时,把大金湖品牌和泰宁品牌做了详细比对,优劣一一列出,最后,才下决心提出打造金湖品牌,现在看来,这一步是成功的关键,可以作为泰宁旅游品牌营销的经典案例。”
为此,泰宁集智聚力塑造了“泰宁”主品牌。
一是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先后将“大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更名为“泰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泰宁国家地质公园”。
二是面向公众公开征集并推出“水上丹霞、灵秀泰宁”的主题口号。
三是进行了以“泰宁”为主题的市场营销。
从那时至今,几任县委书记、县长等党政领导都亲自带队,到长三角、珠三角甚至国外等客源地进行市场开拓。他们还制定了大型专列、包机和组团累计奖励等政策,采取放开地接、区域联手、上门营销等做法。特别是利用举办世界地质公园开园揭碑仪式、京福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庆典、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等主题活动机会,强力开拓市场,增加客源总量,把“泰宁”这一强势品牌载体转化为显着的市场开发和游客输入效应。
他们尤其重视利用国家级媒体开展特色营销,在福建省第一个慧眼识英雄,每年把上千万元的广宣费主要投放到央视的《请您欣赏》、《朝闻天下》、《大好河山》等栏目上,“水上丹霞、灵秀泰宁”的主题形象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如今,泰宁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大,从区域性市场转向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市场。
泰宁已经走出福建,走向全国,并向世界展示风采。
路径之四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富民强县。泰宁旅游业已成为龙头产业、富民产业和生命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之路。
一进泰宁,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致的县城。
这里,楼层不高,徽派楼房星罗棋布。“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古街、古宅、古井的韵味……处处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美。
一路采访,一路与各地来的游客相遇,时刻能感受到旅游带给这个县城的活力。
发展旅游是为了富民强县。泰宁正在形成“旅游带百业、百业促旅游”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1.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一业兴,百业旺。在产业方面,泰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县30%以上的传统耕作农业开始向观光农业、效益农业转型升级,生态、绿色、环保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年均2个百分点的速度攀升。
2008年以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5.65%,人均GDP达1.55万元,居全市前三,排名全省各县(市)第13位。泰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在省市的位次稳步前移。
2.加快了旅游城市建设步伐。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泰宁县城成为了游客集散地。泰宁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城”的定位,把城区当景区建设,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加快了旧城改造步伐。仅最近十来年,就投入16亿元,新建了各类建筑300多万平方米。特别是状元街创全省小城镇优秀试点建设工程,被誉为“八闽第一街”,泰宁旅游城形象不断提升。
3.带动了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泰宁成为了省内外、境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近10年来一大批旅游项目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0亿余元。2009年,又成功吸引法国客商投资3000万欧元,建设集木屋度假、水上运动、马术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法兰西乡榭项目。如今,泰宁又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古城开发公司上市融资。同时,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民营企业应运而生。泰宁涉旅投资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旅游业产出、就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县的21%、36%和30%。
4.繁荣了旅游商贸经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产生了显着的带动效应,为泰宁县地产品加工、营销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从事旅游商品、旅游工艺品生产的工业企业年产值已超过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已开发大金湖美味鱼、湖上岩茶、古城擂茶等六大系列15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店遍布各风景游览点,城区已建成灵秀商城和尚书街旅游购物街,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品生产和经销网络。
5.促进了居民就业增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城乡就业容量。到2009年,全县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6500多人,间接就业人数近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1/5强。在城区和景区扶持发展了200多家家庭旅馆,引导农民围绕旅游种养、销售乌骨鸡、食用菌等,涌现了金湖水际村、崇际村、长兴村、寨下村等旅游致富典型。以金湖水际村为例,原来是省定贫困村,全县积极从政策、资金上鼓励和扶持水际村发展游船运输等旅游服务业,农民变成了旅游公司的股东。如今,全村不仅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专业村。至2008年该村人均旅游纯收入达1.3万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三成。
6.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进步,泰宁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这一系列荣誉,无不彰示着泰宁令人羡慕的和谐境界。
泰宁常务副县长、县旅游管委会主任郑剑波介绍说,泰宁发展旅游始终坚持和谐的理念。通过旅游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政府与居民和谐,景区与游客和谐,实现了十届县委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一流实力的旅游县、独具魅力的文化县、最佳人居的生态县、和谐发展的小康县”的目标。(具体数据见表2)
路径之五
“二次创业”,打造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泰宁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9年1月,泰宁提出“二次创业”,要全力打造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
泰宁人接受采访时对我们说,“二次创业”,是泰宁人站在战略高度,深思熟虑后进行的必然选择:
首先,是在全国旅游新一轮激烈竞争中确保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其次,是应对旅游规律新变化,加快泰宁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加快解决旅游发展深层矛盾,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最后,是衡量自身诸多优势,向更高层次跨越的必然选择。
2009年1月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已经是泰宁县连续第11个年头在新年伊始召开这样的会议。
会上,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曾祥辉用“七个重”言简意赅地对泰宁旅游“二次创业”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一要在贯彻中央精神中重旅游,二要在推动旅游发展中重合力,三要在强化旅游运作中重营销,四要在开拓目标市场中重国际,五要在抓好从业人员中重导游,六要在发展旅游要素中重“三民”,七要在壮大经营主体中重整合。
泰宁提出旅游“二次创业”总的目标定位、发展要求是:“一个目标”,即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四大战略转变”,即全方位转型、国际化迈进、新业态创建、一体化整合。“四个基本原则”,即传承接力、开拓创新,投资消费、同步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谐发展、利益共享。“四项基本指标”,即到2010年,金湖单点旅游接待总量达到50万人次,主要景区接待量达到150万人次,全县总体接待量超过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2亿元;到2020年,旅游接待总量、旅游总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达到4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50%。
泰宁提出,在“二次创业”中要重点把握六个方面:
1.最根本的是要矢志不渝地坚持贯彻“旅游兴县”战略。2.最核心的是要加快旅游产品升级转型,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3.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旅游目的地意识,努力打造和谐友好的旅游环境。4.最紧迫的是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最大限度整合资源。5.最关键的是要强势政府主导旅游,构筑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6.最基础的是要抓好旅游人才的培养。
泰宁的“二次创业”,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今年是旅游“二次创业”的起始之年、关键之年,泰宁提出重点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破题,为旅游“二次创业”开好局、起好步。
1.游客总量要有大增长。要按照主要景区游客总量增长30%的目标,精心策划组织市场营销工作。
2.旅游产品要有大提升。重点要新实施或推进八大产品提升项目。
3.旅游要素要有大配套。策划推出文化酒店、特色餐馆、餐饮剧场、休闲餐饮、自驾车营地、青年旅舍、时尚运动等一批文化体验、休闲运动、养生度假项目,拉长做大旅游产业链,增强产业拉动力。
4.目的地形象要有大改善。下决心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营造友好型环境。
5.体制机制要有大突破。一要建立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二要探索组建旅游产业股份集团公司,三要创新旅游工作推动机制。
6.“申遗”工作要有大推进。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争取“申遗”成功。另一方面,要“跳出申报抓申报”,实现景区管理、保护水平的提升。
千载灵秀动,紫气染丹霞。
“二次创业”是加快泰宁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舞活旅游龙头,加快泰宁县域经济发展,泰宁人正在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在旅游“二次创业”中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