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厦门市同安区建设局了解到,于10月30日正式开工的铜鱼池修复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经过一连多日的施工挖掘,目前同安铜鱼池遗址的三尾铜鱼和一颗硕大石珠已露出真容,工程预计明年元月10日完工,届时一个具有浓厚古韵的历史文化景点即将出现,春节前可正式向游客开放。
施工现场,铜鱼已全部整理出来,三尾铜鱼全长21米,宽13米左右,铜鱼全身呈古铜色,鱼身受到露出水面程度的影响,留下了日晒痕迹。工人们正在进行两岸的绿化工作,4400平方米的场地已整平完毕,溪岸挡土墙砌筑完成,步行道也已完成场平工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据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介绍,8年前,同安城打捞铜鱼,全城震动,铜鱼池里的三尾铜鱼浮出水面,最大的一条铜鱼脊背长3米,都朝向“金车石刻”,溪水引进来时,铜鱼脊背则浮在水面,好像铜鱼游动的样子。
据同安区建设局铜鱼池景观改造工程现场负责人彭天宇介绍,同安双溪公园铜鱼池景观工程总占地4400平方米,总投资260多万元,根据规划,铜鱼遗迹将修复如旧,将建一座铜鱼亭,亭为六角方亭,其屋顶为双柱亭屋顶。铜鱼池边为不加盖仿古石栏杆水走廊。以亭、池为中心,还将修建休闲中心广场和喷泉。工程将完成地面铺装和重立破损的铜鱼碑,碑上记载有铜鱼池的修复历史,铜鱼池池壁上还将刻上一幅嘉庆年间的同安版图等。
此外,原先的铜鱼池水与溪水虽天然相通,但河床长期受冲刷,溪床变低,溪水水位下降,铜鱼池水没办法得到天然补给,新恢复的铜鱼池将埋设一条新的管道,从同安东桥下引水至铜鱼池中,并依靠自然的落差,实现铜鱼池水的天然补给。
颜立水介绍,清理铜鱼池,重建铜鱼亭,古城标志的修复,将重现同安沿溪人文景观。历经多年,“遥天云涌峰无数,极浦潮生一水痕。两岸秋容归画舫,几湾夕照落清尊”(清陈薰《七月七日双溪泛舟限韵》)的风光,终于要出现了。
链接
铜鱼:古同安文明的象征
“铜鱼池”遗址位于同安城区南门桥头边,“铜鱼”指东溪畔三块天然形成的大石头,形状像鱼,呈古铜色,开挖时,“铜鱼”距离地表约4米深。对应南门桥下的“金车石刻”, “金车石刻”是两块石头,因形状像车轮得名,洪水一来,巨石顶部好像浮在水面上的游龟,故被称作“金龟石”,石上刻有“中流砥柱”四字。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同安城又名“铜鱼城”,这个名字来源于同安南门桥头的三块大石头,这三块大石头,是古同安(包括现厦门、金门等地)文明的象征。这三块石头形状很像鱼,颜色呈古铜色。当池中水深时,“铜鱼”在池水中若隐若现,仿佛互相追逐嬉戏,栩栩如生。南宋绍光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时为三块石头取名“铜鱼”。
当时同安有这样一个传说:如果科举那年铜鱼池水深,那么当年同安肯定会出进士。《同安县志》也记载说:“邑中科第,全视铜鱼显晦以卜盛衰”。因为有这样的传说,所以城名铜鱼城,门为铜鱼门,桥名铜鱼桥,馆名铜鱼馆。
明代万历年间,同安知县李春开在铜鱼池边修建了铜鱼亭。到了清代,地方官朱奇珍、唐孝本也相继对铜鱼池、亭进行修葺并树碑纪念。许多文人雅士也都留下了赞颂“神鱼”的名诗佳句。
由于自古同安就出了不少人才,铜鱼石因此成了同安文明的象征。可惜文革浩劫中,人们砸碑、毁亭、填池,千年古迹被埋没在地下。(记者 张杰龙 通讯员 叶少静 何东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