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昨天落下帷幕。会上,不少专家学者针对如何在年轻一代中传播推广传统文化,发表了精彩观点。
杨济襄说,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生命周期的仪式,如满月礼、抓周、成年礼、婚礼,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比如传统婚礼中,“送嫁婆”唠唠叨叨地念着各种祝福的话,并告诉新娘:你到了婆家后要做什么,怎么做。而现在的婚礼,很多时候只是新娘穿上婚纱,请亲友吃一餐饭。
又如,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成年礼。如今的父母却没有机会以这样的仪式表达对子女成年的祝福和祝贺。如果海峡两岸年轻人一起举办成年礼、传统婚礼,组织游客观看,既可让年轻人通过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还可提升旅游产业的品位。
她介绍了台湾成功地将民俗融入观光业的案例:屏东的“昌黎祠”主祀韩文公,香火鼎盛。当地策划了“韩愈文化祭”系列活动,包括版画拓印、诗词散文征选、金榜题名大会考、昌黎祠之美写生活动、诗歌吟唱竞赛、客家美食DIY等。
另外,近年来台湾“观光局”将“宋江阵”列为12个大型地方节庆活动之一,与大学共同构思规划,试图将活动提升为“文化季”,而不仅是“庙会”的层次。每逢三月锣鼓喧天,全台难得一见的文武“阵头”全数出笼,相互“较劲”,让平日宁静的山野热闹非凡。
相关新闻》》》
专家提出新概念:“海峡文化”
研讨会上,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登翰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海峡文化。
刘登翰认为,以往人们习惯以“闽”/“台”和“闽南”/“福佬”相对应来讨论海峡两岸的文化,客观上造成了对海峡西岸南北两端的粤东和浙南,以及与闽南文化有着同样重要地位的客家文化的忽略。
“海峡文化”的定义,可避免这种以偏概全的不足,而且突出了海峡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源头上追溯海洋文化对于伴随中原移民而来的内陆文化,在海峡两岸互相涵化和发展的过程,更准确地突显出台湾海峡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走向。
刘登翰还设想,可能存在一个跨地域的“泛海峡文化”。中华文化聚族而居的传统,使他们所到之处都有后来被称为“唐人街”或“中国城”的集中居住区出现。某种意义上,唐人街可以视为中华文化的异域“飞地”。
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的民间社会里,大多是以粤、闽的地域形态呈现的,因此以海峡地区为主要移出地的海外华侨和华人,以及他们所携带的海峡文化的广泛世界分布,意味着完全可能存在一个跨域的“泛海峡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