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千万人生命之所系――上海水源保护建设30年
一年一度,又是“6・5”世界环境日。
本届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今年又是上海环保事业启动30周年,由此很自然地使人联想起维系着1000多万人民生命的上海水源;想起这30年来,许多人为寻找、建设、保护上海水源而付出的辛勤劳动。
为让更多人记住这一切,从而更加珍惜“上海之水”,在环境日到来前夕,历任上海市环保局局长的陈江涛、陆福宽、吕淑萍、洪浩四位同志,回顾那扣人心弦的一幕幕……
治污开源找好水
满头华发但精神矍铄的陈江涛老人,是上海环保30年名副其实的见证人。他谈起当年事,历历在目:
“‘文革’结束那几年,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上上下下一心抓经济,却疏忽了环境。上海的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20多家造纸厂、40家印染厂、11家制革厂、8家制药厂,还有众多的电镀、化工、炼油、焦化、造漆、试剂工厂,每日200多万吨含有各种污染物的废水,基本未经处理就直排进黄浦江及其支流。几乎所有流经市区的河道的水质,都降到5级以下。
“今天的中年人都记得,当时的自来水,一拧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气味。外地人、外国人到上海,最不习惯的就是喝这种‘呛鼻子水’!特别是我们搞环保的,喝着这种水,那个滋味啊!”
陈江涛说:“那时年年上海开两会,提、议案都离不开饮水质量问题。市委市府几位主要领导,为此寝食难安,时常把我们叫去,专门听取汇报,研究怎样解决这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人民的呼声,变成了政府的行动。1985年春,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的桩锤声,和新年的钟声一起敲响。两年之后的1987年7月1日,投资4.96亿的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一期通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30万吨。来自临江取水口、符合三级饮用水源标准的原水源源不断流入几大自来水厂,400万市民从此不再受“呛鼻子”之苦。
没有硝烟的战斗
人们把“水源保卫战”比喻为“没有硝烟的战斗”。环保局长就是这战斗的“总指挥”。
1988年,陆福宽刚任局长,貌似平和的黄浦江,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这条在战国时即有记载的古老之河,这条曾如乳汁般哺育了上海城和上海人的母亲之河,在1988年,有史以来首次出现了长达229天的黑臭!
污染之“敌”极其猖獗,截污之“战”异常激烈。黄浦江沿岸排污未能遏止,污染指标仍在加剧。时任上海市长的朱�F基同志在环保局的一份报告上书下一行大字:“对上游污染要横下一条心,限期整改,严格执法,不能再姑息了。该关厂的要关厂,该撤职的要撤职!”
与此同时,面对严重污染一时尚难消解的现实,市委市政府不得不实施“战略退却”,把取水口再向黄浦江上游移动。1991年11月,黄浦江上游引水续建工程,即建设大桥取水口项目正式上马,旨在“确保解决”上海饮用水源的水质问题。
吕淑萍1993年5月刚接过环保局长接力棒时,也遇到过“下马威”:某区的一个小化工厂,使用渗坑的办法,向土壤中排放大量有毒有害废水,使远近饮用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在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坚决支持下,吕淑萍举起沉甸甸的笔,代表全市人民,签下处罚书:责令该化工厂立即停产,责任人给予处罚。
此事如警钟,提醒环保部门:上海的水源并非黄浦江一河,其他许多较小的水源,同样需要有力的保护!
也是在吕淑萍任内,1997年夏,国家权威部门正式宣布上海为“水质型缺水城市”。江河湖海一应俱全的江南水乡,竟沦落到“缺水”的地步,全市上下为之震动,于是在全市范围打响了一场“水源保卫战”。它的主战场从黄浦江、苏州河,扩延到川杨河、大治河、蕴藻浜,还有嘉定北横沥河、封浜,南汇一灶港,奉贤竹港,松江通坡塘、斜塘,金山张泾港、紫石泾……一时间,上海的所有河道几乎都成了“战场”!吕淑萍和她的同事们忙无暇日。
水源保卫战“打”出新局面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当上海市政府实行机构改革的时候,洪浩卸去市建委副主任的身份,转任环保局长。与此同时,市环保局列入市政府直属机构。洪浩对此的理解是:“这样一来,我们的环保工作、我们的水资源保护,成了全市各级政府部门的统一行动;环保局的使命,变成了协调各有关部门团队出击。”
去年在编制第二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时候,环保局的视野更宽、胆魄也更大。工业污水控制,生活污水收集处置系统的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源地涵养林的建设……诸多项目齐头并进,治本固源的合力空前加强。洪浩介绍说:“我们在编制治理水环境污染、保护水源计划时,非常强调摆脱部门利益、跳出上海范围,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我们还主动和兄弟省市联系,争取合作,共同行动。这样,上游来水的污染可望得到更严格的控制,我们的水源保护也有了更足的‘底气’!”
多方合作、团队出击,上海水源保卫战“打”出了新局面。今年3月,洪浩调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他的新使命之一,是协助市政府领导,为建设和保护上海水资源做更多的工作。
生命之水,究竟系于哪里?
从已故首任上海市环保局长、上海环保事业创始人之一的靳怀刚,经上述四位原局长,再到现任局长、水环境专家徐祖信,保护上海水源的战斗已经持续了整整30年。
这30年来,虽然成果巨大,但一个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上海现有水源会不会再因严重污染而遭“失陷”?
为着上千万上海人的“生命之所系”,为着寻找更可靠的新水源,30年来,几代科学家们不辞劳苦、多方寻觅,穷极地下地上。越来越多的眼光定格长江,某媒体甚至以《未来,我们喝长江水》这样的大字标题,表达了某种殷切的愿望。但是,在环保专家们看来,长江仍然算不上是完全可靠的源泉。它的水量并非无穷无尽,它的水质同样会遭受污染!
更根本的问题是,在与水环境污染的战斗中,我们为什么总是退却?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上海的主要水源地,已从苏州河退到黄浦江,从黄浦江下游退到上游、再退到更上游。现在,又准备退到长江去!那么,长江之后,我们还能退向何方?
富有经验的几位老局长在谈话中,提出了一个极其引人深省的问题:我们的“水源之症”究竟出在哪里?水属自然,天生净质。如果人们好好地珍惜它,让它按本来清澄面目流入城市,经水厂略为加工,就来到脸盆中、餐桌上,那么又有何必要投入如此之多的财力、物力、精力,来打护水之战?又何至于一次又一次去寻觅新的水源?时至今日,谁都应该明白:“水质型缺水”的上海,并非真缺水,只是缺好水;而缺好水的唯一原因,是人们自己污染了它!
正是出于这个浅近而深奥的理念,四位长期见证着上海水源建设保护的老环保局长,今天,通过本报一致发出呼吁:愿生活在上海的所有人,都更加珍惜、共同爱护上海之水、祖国之水、地球之水――把我们自己的生命,永远维系于自身的意识和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