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武夷山:向第三张世界级“名片”发起冲刺

来自:人民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10日的一封英文来信:“……申报材料已经收悉,编号为000222……今后若需要补充材料将随时通知……”信中提到的“申报材料”,是武夷岩茶(大红袍)代表“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向联合国申报2009年新一轮“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继1999年获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称号之后,武夷山再一次向世界级“名片”发起冲刺。时隔10年的此次申遗如果成功,武夷山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三项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城市。

  茶文化的价值发现

  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系列,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历史上曾作为贡品,并于十七、十八世纪风靡于欧洲,为皇室贵胄热衷的时尚饮品,喝大红袍成了尊贵身份的象征。

  武夷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对其文化价值的重视却是从近年开始的。《乔家大院》的央视热播,让世人认识到武夷山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而“歌德堡”号重返广州又揭开了武夷茶海上丝绸之路之谜。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成为首批名录中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法源于明末,成于清初。其工艺流程包括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武夷岩茶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

  武夷岩茶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手工技艺的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武夷岩茶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机遇青睐有准备者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激发了武夷山人保护和发扬茶文化的热情。政府随即作出了停摘留养母树大红袍的决定,制订、出台武夷岩茶相关的保护计划与措施,加大了保护力度。在民间,以传统工艺制作武夷岩茶形成风气,个性化的茶产品不断涌现,影响力也得以提高。

  2006年中秋,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浪漫武夷 风雅茶韵”活动上,武夷山政府对外界宣布,正式启动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主动与文化部沟通的过程中,武夷岩茶的申报世界“非遗”得到了有关领导的三点肯定:一是武夷岩茶在世界茶史上的影响和地位;二是民族认同感,包括大红袍与台湾冻顶乌龙的渊源关系;三是对世界茶贸易的重大作用。

  然而,申报世界“非遗”的难度之大,却远非外界所能了解。联合国从2001年开始评选“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每两年评选一次,每轮评选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昆曲、新疆木卡姆、古琴和蒙古长调(与蒙古国合作申报)4个项目入选名录。

  今年初,文化部在全国范围确定了10个初选项目,其中没有武夷岩茶,福建入围初选的是南音。但是,武夷山人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对待世界“非遗”申报工作,在根据联合国文本模式准备申报材料的同时,对古茶作坊的抢救修复,对传承人的保护,以及传统技艺的培训推广等一系列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机遇终于出现。由于中、印、日等成员国的提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9年开始,评选将突破申报名额的限制。9月6日,武夷山申报工作组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紧急通知:两天后赴京参加申报文本研讨会。

  9月8日的会议作出了许多重要决定,国家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筛选出50个项目,这些项目必须在10天内完成中英文申报文本的撰写和中英文申报片的摄制,然后有关专家再从中选择“优胜者”报送联合国。会议还决定,由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代表“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申报,而申报材料则以武夷岩茶为主。

  20天的艰苦拼搏

  10天内完成包括文本、申报片和片长达1个小时的补充资料片,加上翻译成英文,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武夷山申报工作组靠着拼搏精神,在所有入围项目上率先拿出了材料初稿,9月18日再次赴京。19日上午,第一个论证会为“乌龙茶”召开,然而,8个专家看完申报片后,给出了“失望”的评价,一是拍摄水平低,二是文本的理解和表述达不到国际要求。

  这时,情急之中,武夷山市文体局局长罗秋涛以近似申奥口号的语气,向专家们提出了恳切请求:“给我们一个希望,我们推倒重来,一定还你们一个惊喜。”

  10分钟的申报片,在最后评选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申奥短片。找到高水平的编导至关重要,经过几番努力,请来了央视《探索与发现》专题组,以及第一流的配音和翻译人员。接下来,是连续八天“如同打仗”般的工作,“压力太大,晚上睡不着觉,所有的人都脱了一层皮”。专题组从央视片库和各大书店中找出了关于武夷山的大量音像资料,女导演韩雯为了一个几秒钟的镜头,往往要翻查五六盘录像带。此外,还联系了正在武夷山拍片的央视剧组,专门航拍了大红袍母树的指定画面。而在这个过程中,全国有十几个项目退出了“角逐”。

  9月25日,“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的申报材料评审通过,专家们高兴地告诉武夷山的申报工作人员,“你们的表现在所有申报项目中是名列前茅的!”

  在“乌龙茶”的申报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它发源于中国福建,相继向广东、台湾等地区传播,对世界茶叶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茶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和天下’的理念增进了人类的亲和力。”

  眼下,武夷山申报工作组仍在努力拼搏,为迎接联合国专家的评审做准备。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相信他们会趁势而上,为所有关心武夷山,关心中国茶文化的人们带来更大的惊喜。(何光锐 金文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