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电子商务红红火火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8

  “非典”时期,沉寂多时的电子商务迅速走红。根据上海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完成的抽样调查,近期本市生产资料网上交易(B2B)平均上升50%左右,生活资料网上交易(B2C)平均上升100%,个人之间的网上交易(C2C)平均上升30%。目前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从表面上看,网上交易的活跃得益于“非典”时期人们不愿意接受面对面的服务;实质上,这决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上海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成果。来自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的权威信息表明,全市电子商务网站目前已达100多个,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易趣”、“携程”、“中昊化工网”、“东方钢铁在线”、“爱姆意在线”等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电子商务网站已经摆脱了“烧钱大户”的困境,开始走上赢利的良性发展轨道。
  
  网上交易红火
  
  进入网上商店轻松挑选商品,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开始享受e时代的惬意生活。据最新统计,今年1至4月,“易购365”网上订购量与去年同比增加100%;“联华OK”也比去年同期增长100%,送货人员增加70%-80%……面向个人交易的B2C、C2C网站相继飘红。
  而行情最为火爆的,还数B2B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去年完成网上交易额253.86亿元,较2001年增长80.2%。传统工业企业如钢铁、化工、医药、汽车等,在实施了内部ERP系统之后,逐步将网络作为主要采购和营销手段,网络开始与传统商务有机融合。
  据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秘书长介绍,目前上海全市有500余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5000余家中小企业应用电子收款机,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卖场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管理,连锁超市均建有信息平台,内部信息交换实现了网上传递,外部信息交换实现了网上大订单采购,并建立了上海商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平台。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传统业务的电子化,更是业务创新的物理平台。“这种情况在金融服务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社会信息化处指出,电子化交易手段得到充分运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以及网上交易和网上保险都有长足进步,服务内容日趋丰富多彩。
  
  优化发展环境
  
  上海电子商务人气飙升的背后,是日臻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
  自1996年上海信息港全面启动以来,信息骨干网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批计算机网络相继开通运行,上海信息交互网连接全市各种信息资源网,并与国际互联网互联互通。由中国科技网、上海科技网、上海教育与科研网、上海经济信息网、上海热线等构成的高速、宽带主干网,使得80个信息库实现了信息互联与共享,信息站点120多个,每天上网平均信息量达到800多兆。金卡工程建设和银行卡网络的推广应用,为网上支付打下了良好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社会公众支持。
  与此同时,数字认证、网上支付和配送体系等一系列支撑体系也相继建立起来,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条成功经验
  
  在作为舶来品的“.com”风风火火地热闹了一把之后,电子商务的走红格外引人注目。上海电子商务的现状,是上海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内在要求。
  首先,实业的支撑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
  电子商务作为商务活动的一种手段,只是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尚需供求双方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供求之间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交换信息、传递票据、支付货款,才能使电子商务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企业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表明,企业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主体。在各类电子商务业务模式中,B2B交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第三,标准化程度越高的理性商品越适合电子商务。
  机电、医药、化工、钢材等产品具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从产品质量到产品服务都有一个公认的范围,这些属于理性产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商品,诸如食品、衣服、日常小商品、家具等,无论从外观还是品质上都不具备统一规格,这些属于非理性商品。由于消费者可能因所购物品的性质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购物方式,比如衣服有尺码、颜色、面料和款式的区分,消费者往往选择实地购买;而药品有统一规格,实地购买与网上购买无质量差别,消费者往往选择后者,因为这样更方便更快捷。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上海联华超市的电子商务业务量明显增加。企事业单位、居民购物,很大一部分是在网上进行的。联华超市各门店的送货员,根据电子商务的定货单配置商品,按时送货上门,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受到普遍欢迎。这是联华超市杨光店的送货员,在按网上定单配置商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