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三峡第一轮世界第一门 “上海制造”献三峡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80


  呜……汽笛长鸣,货轮驶离上海黄浦江码头。又一批“上海制造,三峡急需”的钢铁大件日前被运往三峡工地。此刻,三峡蓄水在即,巨大的水能将推动机组发出强大电流。在当今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建设中,上海交出怎样的答卷?全国关心,世界瞩目。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推回到1997年8月15日。
  这一天,中国三峡向全世界招标的左岸14台机组当众揭标。代表当今水电机组制造实力最强的德、美、法三国捧走了全部标书。其中,德国福伊特、西门子和美国通用联袂组成的VGS实体中标6台。根据规定,中标外商必须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以促进今后机组生产的国产化。在这样的时刻,福伊特和西门子把目光投向上海,在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倾力支持下,由它们组建的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希科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挑起了攻坚重任,即制造世界上“体积最大、份量最重、要求最高”的转轮和定子机座!
  位于闵行的希科公司德国专家彼特・肖苏森说:“这是‘希科’制造的第二个转轮”。身材高大的彼特负责转轮生产技术,有人尊称他为“轮子巨人”。可彼特不这样认为,来中国之前,他曾在巴西参与过伊泰普水库的设计工作。那时,最大的转轮直径为8.4米,而中国三峡工程的转轮直径竟达10米,这对一辈子研究转轮的彼特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
  按这种史无前例的规模设计,需制造13片高5.4米的叶片,全部用手工焊接在“上冠”和“下环”的关节点上。轮叶重18吨,最厚的钢板达450毫米,鱼鳞般的焊缝一层层往上堆,足足要焊160层,工程仅耗用的焊条就达12吨。面对“钢铁绿叶”的巨大挑战,希科的上海员工反倒“兴奋”起来,他们当中有工学博士,也有普通焊工。对国际最新技术,他们肯下功夫。一旦掌握了最新技术,又能迅速把“顶尖”理念化为扎实的产品成果。如今已被称为“焊王”的14位焊接工人,当时每天干的活,都须接受奥地利焊接专家近乎挑剔的苛刻检验,但最终,这位专家未能在总长数万米的焊缝中找到一丝裂缝。希科总裁罗康泰感叹道:“上海员工往往一学就会,一点就通,真是可爱的上海人”。
  经过18个月的连续作业,去年11月29日,被誉为“三峡第一轮”的首个转轮终于在沪诞生。先后制作完毕的还有一组顶盖、四个下部支架及一个直径达22米、面积比篮球场还大的定子机座。落成典礼上,500多名日夜奋战的“希科”员工,欢聚在定子机座这个巨大的钢铁圈内,他们手挽手地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和“长江之歌”,激昂的歌声使包括彼特在内所有外方专家都流下热泪。彼特深情地说:“上海员工才是真正的巨人,不要忘记他们为三峡作出的贡献。”
  希科的组件被运抵三峡后,一件件光洁可鉴的钢铁精品被放入预定位置,热烈的掌声曾多次响起在工地上。三峡总公司验收组的相关评语为“质量好,一切符合合同要求”。为嘉奖上海的贡献,有关部门作出顺序调整,由希科制造的定子机座被安装在26台机组中的“1号机组”上,人们激动地说:“这是上海的荣光,三峡的骄傲”!
  同样为三峡工程作出宝贵贡献的还有上海江南造船集团,这家公司生产的闸首被称为“世界第一门”。6月16日将试航的五级船闸北线上,6道闸首12扇钢铁巨门已全部安装到位,总重11416吨。其中,守望长江上游的首道门,自重860吨。因上海首创了“蘑菇”状基础,安装时只听到“咔嚓”一声,巨门便天衣无缝地抵立船闸上首。江水涌来,呈“人”字状紧闭的大门,渗水率竟低于每秒0.03立方米。“江南”闸门已在三峡名声鹊起,人们喜称这是上海的“咔嚓工程”。
  三峡,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当圆梦时分正步步向我们走来时,凭借综合实力,体现一流水平,上海将为三峡工程做得更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