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精神阻击非典――专家就上海市民关心的问题答问
非典检测试剂的技术一出台,不少地方纷纷宣称自己第一时间研制出了非典的检测试剂,但实际上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指导意见,目前的各种检测技术对非典的患者只能确认而不能进行排除,而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硬骨头――具有排除作用的检测技术还远未出现。至于疫苗的研制成功期限也众说纷纭,日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钟江博士说,即使是应用性很强的科研项目,甚至是急需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还是需要科学精神,尤其是严谨的科学精神。
记者:你如何评价科学界在抗击非典中的作用?
钟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后,科学界纷纷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请战,全力以赴,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确认了病源,进行了病毒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建立了快速检测技术,完善了消毒隔离预防措施和治疗的方案等等。最近还在最短的时间里,初步查明了引起“非典”的SARS冠状病毒的可能的野生动物的源头。这些成果在人类与“非典”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非典的疫情已经显著缓解。这是党和政府果断决策,积极应对的结果,也是依靠科学,正确地采取隔离、预防和治疗措施的结果。
记者:人类有可能在短期内战胜非典吗?
钟江:与非典的斗争不会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斗争。SARS冠状病毒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病原,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十分初步。很多都是基于其他种类的冠状病毒的研究所作出的推论,正确性需要大量基础研究来证实。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致病机理,可能更是一块硬骨头,需要相当的研究积累才有可能彻底攻克。可以说,要真正战胜“非典”的威胁,离不开大批科学家以科学的精神,戒除浮躁,脚踏实地,艰苦工作。
记者:在与疾病斗争中科学自身有局限性吗?
钟江:科学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认识到科学自身的局限性。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研究也不是变魔术。虽然近年来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我们与“非典”病魔的斗争提供了许多锐利的武器。但是我们也必须记得,这些新武器大多还没有真正在战场上取得过实战的胜利。它们对于“非典”是否真的有效,还有待科学实验的检验。提前的预告和过早的断言是不符合基本的科学精神的。目前,还有许多疾病依然困扰着人类。传染性疾病也不例外,就是在科学发达的美国,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已经肆虐了四年,危害逐年加剧,2002年造成4,156人感染,284人死亡,据估计今年还会有所上升。虽然美国最近几年连年投入巨资,研制药物和疫苗,但是直到目前还是没有可供临床使用的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有效的疫苗。对于“非典”的研究,必须全力以赴,但也不能急于求成。认识到科学自身的局限性,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不断探索、通力协作的原动力。
每一个人都希望早一天彻底战胜“非典”,但这一天的最后来到,需要包括科学工作者在内的全社会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艰苦努力。科学精神是这一努力的最有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