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在厦门组织召开《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中期论证会。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彭德成副司长,福建省旅游局郭恒明局长,闽粤浙赣四省旅游局相关领导和业务处室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福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旅游专家学者,以及金门、澎湖地区旅游业界和新闻媒体记者共40多人出席了会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家旅游局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发展的12大重点旅游区之首,出台《关于加快海峡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并牵头组织编写《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凸显了海峡西岸旅游区对台旅游工作在全国的位置,有利于推动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中的作用。
该规划明确提出,从2008年开始,用十二年左右的时间,将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并与长三角、珠三角一起联袂打造“中国东南沿海旅游繁荣带”。携手台湾地区,共推“海峡旅游”品牌,两岸联手共同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了实现上述宏伟目标,该规划对海峡西岸地区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摸清本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竞争力水平,明确定位海峡西岸旅游区在海峡两岸、全国、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提出在海峡西岸旅游区内打造一批世界自然与人文遗产地等世界级品牌,构建一批国家级的旅游示范区,建设六大亲水湖瀑、六大精品海岸、八大韵味古城、八大缤纷海岛,以及一批国家5A级精品旅游景区、特色旅游村镇等旅游产品体系。并结合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和海峡两岸深化合作的大趋势,编制了海峡旅游合作区专项规划报告,对未来海峡两岸的旅游合作和两岸旅游自由行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
论证会上,与会代表对规划文本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规划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起点高、视野广、创意足,尤其是在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方面提出了大量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是一个对旅游产业要素的优化升级规划,对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规划,对旅游功能的系统提升规划和旅游产业素质的优化升级规划,能够对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同时,与会专家就该规划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建议要结合当前海峡两岸出现的积极变化,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启动实施,进一步凸显对台旅游交流合作,体现海峡西岸旅游区的独特功能与作用;要凸显福建在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使闽台独特的“五缘”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要强化区域旅游协作,变区域竞争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旅游共同发展,以提升规划的系统质量和可操作性。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呈现出的积极变化,为进一步深化对台旅游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今年以来,福建省紧紧抓住启动大陆13个省市居民赴台旅游的机遇,全方位开展对台旅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10月,我省接待境外游客230.46万人次,增长6.9%,其中台胞来闽旅游人数70.36万人次,增长18.4%。在全国入境旅游人数普遍下滑的情况下,福建能继续保持增长,主要得益于台胞来闽旅游人数的显著增长。这充分说明,抓住机遇,做好对台旅游工作,深化对台旅游交流合作,有利于密切两岸关系,增强台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对台旅游工作的独特作用,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更加重视。前不久,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真正整合我省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优势,使旅游在两个先行区建设实践中,发挥产业支撑、合作桥梁、惠及民生、集聚要素的重要作用”。黄小晶省长也明确提出“当前是个机遇,认真做好,步步跟上,必有成效”。在新形势下,做好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两岸交流合作中体现“海西先行,旅游当先”,有利于全面深化对台旅游工作,把“小三通”打造成海峡两岸旅游的黄金通道,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重要通道和主要集散地,使海峡西岸旅游区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重点旅游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