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积极组织开展防治“非典”科研攻关
上海高校积极开展防治SARS病毒科研攻关,依靠科学战胜疾病。
复旦大学提出“整合资源、集中优势、联合公关,积极参与”成立了“SARS防治和研究攻关课题组”。集中了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生命科学院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启动了包括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ARS的流行病学研究、疫苗研究、SARS的动物模型和发病机制研究、快速诊断SARS病原方法和技术研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研究、临床诊治的适应方案在内的七大研究攻关小组。同时紧急启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P3实验室)与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P2实验室)建设项目,为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平台。学校先期投入550万元。P3实验室建设项目已得到上海市科委和计委的大力支持。
通过广大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研究,目前科技攻关已取得初步成果。复旦大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的上海市“非典”病原学研究协作组,通过优势集成、联合攻关的方式,积极开展非典型性肺炎病原学研究,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的新型冠状病毒快速诊断方法。另外,该校公共卫生学院与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CDC)密切合作,开展非典型性肺炎病原学检测工作。完成了上海市所有非典型性肺炎临床可疑病例的病原学检测,为上海地区“非典”病例的确诊和排除提供了重要的病原学依据。对于SARS病毒,临床尚无特效药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华山医院、中山医院正在根据近期积累的临床治疗经验,不断提出一些临床治疗新方案。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基地与美国耶鲁大学正在联手建立SARS的疾病动物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抗击“非典”科技工作研讨会,并由学校与交大昂立公司共同出资1000万元,设立“上海交通大学-昂立抗击‘非典’科技基金”,以支持抗击“非典”的科技攻关工作。同时建立了48小时抗击“非典”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快速反应机制。
东华大学紧急启动“非典”防护服研究,研制针对医院“非典”医护人员、普通医护人员和社会大众的防护口罩、防护服和其他防护用品。在已有非织造布技术基础上,研制一次性隔离口罩和隔离服;用阻隔效果优良的活性多孔碳纤维,制成口罩中间层,提高阻隔效率,研制复合安全(阻隔SARS病毒)、舒适、方便的高效活性碳纤维“SARS”防护口罩。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工作在紧张的进行之中。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孙树汉教授,利用冠状病毒科内各种共有的与病毒的入侵、细胞内复制与表达各环节关键蛋白编码基因,有望构建并筛选出一苗多用的治疗SARS的侯选核酸疫苗。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潘卫庆教授致力于非典型肺炎重组疫苗的研究,日前已完成了5个SARS病毒蛋白基因片段的设计、优化与合成工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利用已建立的血清药理学方法,将中药复方的体内过程与体外试验的相结合,筛选中药抗病毒作用。组织专家根据中医药“温病”治疗经验,从文献中筛选出若干临床常用的方剂,按原书记载的配比,由中药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前处理,制备成可进行体外细胞筛选的精制样品及含药血清样品(动物口服给药后,含有药物血清的冷冻干燥样品),提供用于冠状病毒细胞感染模型的体外筛选。
华东理工大学利用分子组装抗菌化技术研制抗非典防护品。由郑安呐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研制成功的分子组装抗菌化功能团材料,对黑曲霉、黄曲霉、桔青梅霉等都有显著的防菌效果。据郑安呐介绍,近日经他们研究,该分子组装抗菌化材料在理论上讲具有抗非典病毒功能,现已分别送到中国卫生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加紧进行抗非典病毒检测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