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专家指出:面对非典要有健康心态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78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教科主任、精神医学教授徐一峰表示,对非典的长期的过度恐慌心理,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在危难关头,人们应当抱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不必自乱阵脚。
  存在不必要的恐慌心理
  徐一峰说,非典对人们的心理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程度与这种疾病的实际影响并不相称。国际上称之为“SARSEpidemicPanic”,即非典的流行性恐惧。其实,现存的流行病中,比非典后果严重的有很多,比如艾滋病每年会有300万人死亡,麻疹的死亡人数每年也能达到95万人,而现在非典全球感染人数尚未超过万人,死亡为552例。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对等的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人们对非典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最初时期,对它到底是衣原体,还是冠状病毒存有一定争议;第二,它的传染性比较强,特别是近距离与患者有亲密接触时;第三,死亡率较高,尤其在老年病人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发展的逐步稳定,这种现象需得到正确引导,解除过重的心理负担。
  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方法
  徐一峰认为,目前需要进行心理调整的有三个层面的人群。第一,就是非典病人,或者是疑似病人。对他们,应当及时提供病情,并随时更新现有的资讯,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二,是医护人员。这些人由于长期看护病人,与他们近距离接触,自身危险性很大,而且他们长期离家,心理需要抚慰。因此,社会对他们应当给予大力的支持,尊重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不应存在歧视的现象。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第三,是一般的民众。民众往往有很多的信息源,对这些信息源也有很多判断。尤其当小道消息增多,人们心理的慌乱程度就逐渐增加。人们应当到一些权威的机构,比如卫生部、WHO、疾病控制中心的网站,以及权威媒体上去寻找相关的信息。
  过度恐慌免疫力会下降
  徐一峰表示,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词叫“应激”。所谓应激就是指,可以引起人体反应,尤其是内心反应的外界事件。由于个体有差异,所以能引起应激的事情也有所不同。非典虽然是一种特殊的流行性疾病,但作为一种应激导致人群中的应激反应具有共性。中枢神经在得到刺激后,人体就会做出调整,调动身体的免疫细胞去适应;此后,身体逐渐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但是如果这种刺激长期存在,人体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人的免疫力就会崩溃,等到真正的问题出现时,人体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抵抗病原菌了。
  因此无谓的紧张和不必要的恐慌只会影响人的身体防御机能,对预防疾病并没有什么好处。
  不信谣不传谣是公民的责任
  针对社会上渠道众多的谣言,徐一峰认为是某些人不具备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的表现。他说,没有什么比流行病更能反映出社会民众的真实情况了。传谣、信谣的人往往还是一些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比较差的人。
  流行病有一定的规律,人类从一开始,就一直与流行病相伴随。非典并不是人类的第一次流行病,也绝不可能是最后一次。人类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与病魔不断斗争的历史。因此,我们要认清这个科学的规律,保有一颗平常心,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既来之,则安之,不要自乱阵脚,而是应当不断去认识它、了解它、最终战胜它。听谣、信谣、传谣,除了一次次升高你的肾上腺素,考验你的免疫系统外,毫无任何积极作用。
  有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徐一峰也发现社会上出现一些对医院“过敏”的现象,许多医院的门诊病人下降。对此,他说,不可否认,医院是此次非典的一个传染源,可值得注意的是,医院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人们去医院的时候,本来就应当有所防护。但生了病,尤其是大病一定要去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有的人为了安全、健康而不去医院,但他忘了某些疾病的死亡率远远大于非典,不能因为怕感染而忘记最重要的东西。况且,现在许多医院都留有发热门诊,提前将病人进行了分流。只要做好防护,医院并没有那么可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