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一小时前从浙江返沪的王先生,刚回到家才半个小时,社区干部和医生就敲响了他的家门。原来,王先生入沪时填写的《健康申报表》,已经通过一个网络信息系统,传到了他所居住的社区。他一边让医生为他作健康检查,一边感叹,“没想到这么快!出乎我的意料!”
这个传递入沪人员健康信息和去向的“飞毛腿”,就是近日启用的“入境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它才“出生”两天,就“走”上了“防非”的第一线。该系统的启用激活了上海每天收集的15万份入沪人员信息资料,使其为防治非典发挥了作用。
这个系统的一端伸向上海的每一个入口。上海市每天入境人员约15万,分别从5个区县的32个公路道口、1个水路归口港口局、6个航空运输单位、3个火车站、44个长途客运站进入本市。成百上千名输入员,连轴转地将所有入沪人员的姓名、身份证、联系方式、具体去向、住址、健康状况等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这个系统中。
这些信息被实时地传送到上海市防非指挥中心。大量信息就是在这里根据目的地进行分类,然后分发到各区县的系统中。仅从技术角度而言,信息从输入到传送到目的地,只需要几秒钟。所以,如果哪天你从外地回来,发现医生已经等候在家门口,千万不要觉得惊讶。除了分类,这个系统还能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允许设定重点关注区域,比如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实行特别关注。
它还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从前如果发现了可疑人物,只能凭个人的回忆来寻找可能传染的人群。现在,只要键入他的身份证号码,就能马上查找出与其乘坐同一班次火车、航班的所有旅客姓名,并初步确定这些人的去向。该系统中的信息可保存一到三年,随时提供查询。如此“海量”的工作,在以前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除了自上而下地发送信息外,配合地区综合信息系统,它还能自下而上地吸收来自社区的数据。如果一位外地来沪人员,入沪时申报要去徐汇区衡山宾馆,而最后决定住进静安区的希尔顿,如何寻找他呢?没关系,当他在酒店登记自己的入住信息后,这些信息将通过区县系统上传到防非指挥中心,与其入沪信息进行及时比对,调整数据。如此实时“跟踪”,万一有紧急情况出现,防非工作就能有的放矢,不至于临时抱佛脚,头绪纷乱了。
截至5月19日中午,本市已累计有447521条信息进入这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