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非常“试卷”收获非常感慨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84

  5月17日,本市2.4万余名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生走进考场,参加2003年普通高校招收应届“三校生”统一文化考试。
  因为“非典”,这场考试显得尤为“不同寻常”。
  这是全国在“非典”时期各个省市中的首场大规模考试;这是上海经过周密安排,为6月份高考所作的一次“预演”。
  今年的“三校生”文化考,考的不仅是学生的水平,更为瞩目的是检测我们教育部门、高校在“非常时期”下举行大型考试的协调能力、“防非”组织能力。因为从作出“‘三校生’文化考如期举行”的决定,到正式开考,其间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星期。
  这张“非常”试卷,上海的教育部门答得如何呢?记者兵分几路,实地采访,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感慨和感动―――
  
入场,严把体温关
  早上8点左右,东华大学考区,所有送考家长在校门口止步。考生入考场前,工作人员查验准考证和身份证,校医院医生负责查验健康检测表,红外线测温仪对准考生额头,只需一秒,便完成测温。医护人员还准备了耳部测温仪和水银温度计,一旦考生在“门检”有问题,马上被带到这里做进一步检查;还备有卫生急救箱,里面有克感敏、退热片、消炎药等药品,以便现场处理考生出现的身体不适等情况。
  上师大考区,一位考生测出体温偏高。医务人员立刻安慰她:“不要着急,学校已经安排了为发热考生准备的特殊考场。你先坐一会儿,再测一次。”几分钟后,这位考生用口腔表一测,正常,顺利回归“大部队”赴考。
  上海大学考区,一名学生体温显示为37.5摄氏度。医生没有将确切温度告诉学生,而是询问她最近有什么不舒服。学生说因为学习紧张,最近一直牙疼,医生看后发现果真是牙龈红肿,让学生吃了止痛片和头孢拉丁,休息半小时后再测量,体温降到正常范围。
  记者发现,许多学校的测温点距离校门相当一段距离。何故?工作人员告之:“这是学校再三考虑的结果。”考生在测体温时最好与送考的家长分隔开,万一查出哪位考生体温异常,可避免考生和家长的紧张心理“交叉感染”,便于学校开展工作。
  
通道,防交叉感染
  为保障健康需要,各个考区考生与在校大学生,都分布在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
  二工大考区,小彩旗拉起的绳子将两个区域分隔开来,由专人在此地“站岗”;大大小小的路标、指示牌,指引考生进入考区。东华大学则开出一条“绿色通道”,走进校门,考生立即受到“夹道欢迎”,40多名佩戴胸卡的工作人员,组成一道通往考场的“绿色通道”,一来考生不会“迷路”,二来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校学生与考生接触。
  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不少考区内放起了舒缓的轻音乐。学校工作人员说,今年的考试增加了一些特殊“工序”,怕考生紧张,放点音乐让他们放松心情,有利于正常发挥。
  
考场,摘下了口罩
  考生小王戴着口罩进入考场,可转眼就摘了下来,“原以为考场里人多,空气混浊,可走进来,清风拂面,桌椅一尘不染,这么清爽,没必要戴口罩。”
  早上8点半,考生陆续进入考场。记者在各个考场看到,考生们坐得疏松,所有门窗全部敞开。据了解,考试前一天,每个考场都进行了清理、消毒;考试当天,工作人员早上6点多到校,又消毒一次,随后打开门窗通风;考试期间,每个考场一天消毒两次以上。
  
考试,从容对“异常”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考场,有个考生拉肚子,据说是早饭吃坏了。了解到这一情况,现场的校医务室医生立刻准备好药片和温开水,进考场前,她特地将身上的白大褂脱掉,为的是“别影响其他考生的情绪,或者产生不必要的联想”;走进考场,医生将药片和水轻放在考生桌上,轻声告诉他:“这是黄连素。”之后,又把整板药片放到桌上,让他回家后继续服用。
  上师大三名考生,中午外出用餐后,再次进入考场时,却被测出有些发烧。学校决定,让他们戴上口罩,在备用考场参加下午考试。考完后,立即带他们到校医院作检查,检查下来,其中一名学生体温已正常,据分析主要是考试太紧张的缘故;另两位学生都是急性扁桃腺炎,校医院为他们开了消炎药。
  首日考试,井然有序,平稳平静;问问考生和家长的感受,众口一辞“很好”。在这场“非常”考试中,社会给教育部门打了一个“高分”。一套套预案,使教育管理部门在大型考试“防非”工作中能做到处变不惊;而一个个细节,又体现出教育工作者“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的服务意识。
  “三校生”文化考顺利举行,使我们对即将举行的6月高考充满了信心;也证明了在“非典”时期,我们这座城市对大型活动亦具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宏观调控能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