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典”防治属地化管理透视
“非典”突袭,上海面临严峻考验。
城市人口1600万,流动人口数百万,人口的密集度和城市的开放性,使上海防范“非典”难上加难。
把防线构筑到区县,构筑到社区,构筑到居民区。借助多年形成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系,上海迅速启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非典”防治属地化管理,编织起一张密而不漏的防范网,建起一座无形而坚固的抗“毒”大坝。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4月30日上午9时许,虹口区曲阳街道工商、警署、市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百多名工作人员,分四路对辖区内单位进行地毯式检查。118家小饭店,100多家美容院、网吧、棋牌室,7个农贸市场,一个花鸟市场和四个工地,无一遗漏。如果通风通气和卫生条件不达标,立即责令关闭和整改。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岳彩新告诉记者:街道的管理触角还进入了区域内的中央驻沪单位、市属和区属企事业,这些单位每天都须将人员出入、高烧病人等信息及时通报街道。同时,31个居委会要每天报告社区居民和2071户出租房房客的“异常”情况。
横向到边无盲点,纵向到底无遗漏。各区县、街道、居委会迅速筑起严密的“非典”防范网络,从区到居委会层层设立的专门领导小组,对辖区所有单位统一部署防范工作,及时汇集防范信息,迅速作出应对策略,发现病情及时处理,发现疑点随即报告。
徐汇区范围内有51家旅游涉外宾馆,还有157家小宾馆、小旅馆、小招待所,客流量很大。区政府要求这些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管理和不同所有制的宾馆、旅店对旅客测量体温,进行健康申报和旅客信息登记,情况每天上报区防治领导小组;
社区民警每天上门了解情况,加强检查,做到不遗漏一个单位、不错失一个环节、不放掉一个疑点。
快速反应资源重整
全覆盖的属地化防范网,形成了快速反应机制,使各级政府能迅速了解信息和疫情。
4月21日清晨,静安寺街道突然收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通知,某大酒店一美国房客被诊断为“疑似非典病人”,需立即对酒店内3名“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防中心医务人员即刻上门,耐心说服“密切接触者”作“医学观察”,同时对酒店作“疫点”隔离。次日上午,医务人员再次来到酒店,对3位“密切接触者”进行体检。虽然这例“疑似病例”很快被排除,但酒店对社区的快速反应措施称赞不已。
条块结合,信息畅通,才能反应灵敏。4月22日,儿科医院一个电话报到徐汇区政府:一位前来检查的外地小孩,其舅舅已在当地被确诊为“非典”病人,并与孩子及父母有过接触,他们现居住在某市属单位招待所。事不宜迟。区领导马上前往与有关人员共商防范措施,且由疾控中心上门实施消毒。
属地化管理,使资源使用实现最大化。市属岳阳医院被定为“非典”监测点后,遇到难题:如果发烧病人需“留院观察”,医院床位有困难。虹口区立即表态:“留院观察”病人可以进入新建的区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实现资源共享。守望相助共度难关普陀区曹杨新村有20个居委会,常住居民近10万。街道组织了一个220人的志愿者宣传队伍,和居委干部一起地毯式上门递送防“非典”宣传材料。为使预防“非典”知识家喻户晓,志愿者没有把宣传材料放在信箱里,而是送到每家每户,并随时解答居民的疑问,碰到不识字的老人,就念给他听。各居委会还组织楼组长和居民积极分子,进行有关预防“非典”知识速成培训,分片包干,把预防“非典”知识送入千家万户。
闸北区大宁街道有9个大型建筑工地、3个农贸市场,还有长途汽车站,居民出租房屋多,外来人口几乎接近常居人口。为使宣传防范到位,街道、居委、楼组组织人力向居民和外来民工发放了两万多份防“非典”宣传资料,知晓率达到100%。街道干部还组织人力面对面指导辖区内民工如何消毒、如何洗手……
守望相助,共度难关。上海第二例“非典”确诊病人所在的居委干部,通过病人家属向病人送去安慰和鼓励;居委干部和一些市民还在小区里设摊,宣传防范“非典”的知识,消除居民的紧张情绪。
一张全覆盖的属地化管理防范网,凝聚了力量,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决战决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