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抗击“非典”的战斗没有节假日,对于战斗在“非典”科研攻关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来说,“五一”三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宝贵。五一节当天,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里,“SARS基因疫苗研制课题组”负责人熊思东教授和课题组其他成员,照常在为SARS基因疫苗的研制24小时不间断地连续工作着,他们早已忘了这一天原本该是休息的日子。
基因疫苗作为继减毒、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具有快速、安全、简洁、稳定等优点,因此基因疫苗研制是此次SARS科研攻关中的重点项目之一。4月26日,“SARS基因疫苗研制课题组”启动后,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遗传研究室和海规生物科技公司联合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就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
分子设计实验室的电脑前,负责疫苗分子设计的科研人员在刚刚过去的十几个小时的通宵奋战中,新破解了一段基因密码,疫苗分子结构研究又前进了一小步,正是每一个细微突破勾勒出了SARS基因疫苗的“全身像”;熊思东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随时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发现汇总成SARS基因疫苗结构数据库,一幅完整的基因疫苗图已经在他的头脑中绘就;而在疫苗合成实验室里,操作人员已根据分子设计,完成了一部分SARS基因疫苗的构建。疫苗的构建是SARS基因疫苗研制的基础,整个研究项目已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有着近十年基因疫苗研究经验的熊思东教授告诉记者,疫苗的研究需要经过疫苗的构建、免疫特性研究、病毒保护性研究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反复研究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验、修正、完善。和任何疫苗的研究一样,SARS基因疫苗的研究同样需要一个从疫苗分子设计到实验室合成,再到小动物实验、大动物实验,最后应用到临床的完整过程,而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如果说抗SARS药物的研究是为了拯救“非典”病人的生命,那么SARS疫苗的研制则是为了保障更多人的健康。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里,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我们期待着SARS基因疫苗的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