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上马送一程---记市轻工业工会推进"再就业工程"
有掌声、有欢笑、有动情的感谢、有真诚要求回报社会的呼吁……一个由市轻工业工会举办的下岗职工“回娘家”座谈会,竟变成了抢夺帮困对子的帮困会。
“再给我一个助学对象!”“再给我两个困难家庭的名额!”喊声此起彼伏。
这喊声洋溢着自信,一种创业成功的自信;这喊声充满着激情,一种犹如农民守望丰收果实的激情。
座谈会演变成了帮困会,对主办会议的市轻工业工会来说,有些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了解这些创业者,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他们已经具备了竞争的实力,走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笑了,与会的工会干部;笑了,市轻工业工会主席胡云芳。笑着笑着,有人眼角竟闪出了泪花。是的!他们很激动!因为这些再就业带头人成功的背后,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各级领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寻寻觅觅职介忙
对大半辈子依赖企业生存的职工来说,下岗无疑是洪水猛兽,一旦下岗他们惊慌失措,他们举步维艰,似乎前路一片黑暗,似乎再没有了生存之道。
下岗无情人有情。面对流泪痛苦、失去方向的下岗职工,市轻工业工会撑起了职业介绍的大旗,短短数年间,工会职介形成了遍布全市的三级网络。寻寻觅觅找岗位,见缝插针职介忙。为了帮助下岗人员再就业,职介人员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翻阅报纸,一家家打电话征求用工单位;他们四处奔走,一家家敲开用工单位的大门。吃闭门羹对他们是家常便饭,遭白眼看冷脸更是时而有之。
下岗职工中的“三无”人员,即无年龄优势、无文化优势、无技术优势者往往最难中介,而这些人往往又是生活最困难的。对他们,工会职介所不是一推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
说到工会职介所,下岗职工老吴至今还会含泪表示感激。老吴下岗时已经51岁。他自己身体不好,妻子是个智力有问题的人。他孩子很小,而老岳母也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这一家就靠他的工资生活,现在连这唯一的生活来源也没有了,老吴一下子像跌进了黑暗的深渊。刚回来的时候,他常怔怔地看着老的老小的小,简直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说实在的,连老吴自己也没有通过职介再就业的信心,后来还是一个同事,实在看不过去,帮他到公司职介所登记的。那位同事把老吴的情况详细地对轻工工会职介人员细说后,他们当即表示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老吴。但几经介绍都不能成功,最后职介所的人员只得动用私人关系,替老吴介绍了个在菜市场当协管员的差事。
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有岗位不断流失,而且这个过程并非此消彼长。针对这一现状,轻工工会还还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专场来抢占先机,达到利用外部就业岗位盘活行业内部劳动力的目的。
王家仁就是通过工会大型招聘会走上新岗位的。王家仁原来在单位里是个宣传干事,能写写弄弄,还会实用美术,写写会标、横幅很在行。但过去他在很多职介所登记后,结果总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事实上并不是没有单位要他这样的人,只是人家到职介所看材料总是拿有文凭的,年纪轻的看。而且认为一个下岗职工,不会有多大能耐。
通过招聘会,王家仁当场把自己的能耐演示给用工单位的人看,使他们有了直接的认识,结果那天在招聘会上竟有两家单位要他,他成了抢手的人才。
帮助职工分析就业现状,对批量进行预选……下岗职工的创业风雨中,工会职介始终与他们同在!
授人以渔促培训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轻工工会工作者面前:前脚刚刚被介绍出去的下岗职工工作没有几天,又打道回府了。问问职工,他一肚子苦水:我工作态度绝对好,他们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还义务帮他们擦桌子、搞卫生……
再问问用工单位,他们颇有怨言:唉!这个人,什么都不会,让他把会议室里的电视机和VCD接个线都不会。工作态度倒不错,抢着擦桌子、洗杯子,可我们有清洁工,并不需要他这么做呐!
很显然,动辄打道回府的根源是没有技术;很显然,要推动职工再就业,抓培训提高职工技能必不可少。
培训首先是根据行业特点定向培训,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梅林正广和集团公司为拓展85818便利连锁店业务,需要一批收银员、理货员、营业员,该集团公司工会抓住这一就业机会,组织转岗培训。为了使一批原来从事包糖果、贴商标等流水线操作工角色转换,工会在培训中,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印、师资安排等都作了精心策划,以适应这批大龄下岗职工的学习需求。
再有创业培训,专题开展生产自救带头人培训班,以培训生产自救带头人来达到“1+1群”效应。创业培训班专门请来市区有关劳动法规、工商法规方面的专家,讲解非正规就业的渠道,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还请成功的再就业带头人现身说法。
周就是一个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再就业的典型。
周和丈夫原在一家厂里工作,属于夫妻双双把家回的下岗人员。下岗后一家人就靠300多元的下岗工资支撑油盐酱醋米。生活的艰难可以想见。
为了维持这个家庭,夫妇两人把自家楼上的大房子与人换成了楼下的一间不到10平方的小房子,开办了家政服务介绍。然而中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既要能掌握雇主心理,又要能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不对双方心路的“拉郎配”,成功率极低。尽管年龄很大了,身体也不好,但周苹仍然参加了培训,培训为周苹的创业插上了展翅高飞的翅膀,如今周苹的永邦家政公司越来越红火,已经有10几名下岗人员成了公司的员工。
房产中介、物业管理、家电维修、烹调美发……数年来轻工各级工会举办的各类培训项目有41个,数万下岗职工通过培训,翱翔在再就业的天空。
“大援助”育“老板”
邢莉萍搞大了!她的半岛品珍坊已开设了三家连锁店,营业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员工近300多。
朱耀清搞大了,他的生乐――永久维修服务社深入大学校区,有十几个连锁点,已成为自行车维修方面的一个品牌。
谢静搞大了,她……
这些被称着“搞大了”的创业带头人,原来都是轻工系统的下岗职工,走向市场后,他们依靠自己的胆识,在风雨中拼搏,创出了一番辉煌的事业。当然,说起今日的成功,他们总要提及工会对他们的帮助。
朱耀清在这方面深有感慨。朱耀清是永久自行车厂的职工,当初他下岗的时候别人都不替他担心,他们说得直率:现在修自行车的生意都很好,每天带玩带做,弄个五、六张“分”不在话下,你是自行车厂出来的,修修车子肯定没问题。
可朱耀清心里很明白,别人这么说是对自己不了解,其实他在厂里这么些年,并没有学到什么技术,因为每个工种都是流水线,自己也没有想过要掌握整车安装技术,所以……
朱耀清就很担心,这一担心他就窝火,于是他成了个上访积极分子……后来轻工工会知道了朱耀清的事,就鼓励他利用是永久厂职工的品牌,开设自行车维修。
想到大学里学生多,且都骑自行车,轻工工会副主席姚志贤明帮他找关系,联系了一所大学……
除了上面帮助朱耀清的事例,轻工工会对再就业带头人有十个方面的援助:政策导助、技能训助、资金资助、传经互助、职介联助、特困急助、舆论相助、创业扶助、法律援助、党政齐助。
叶露萍如今带领8名下岗职工在经营共康托老所。让叶露萍自豪的是,当初只有十几个平方的共康托老所,目前有100多位老人,而且还开设了分所。说到当初,叶露萍对工会的感激是溢于言表的。叶露萍下岗后很想自主创业,搞一个托老所,但资金却成了问题,她只能把自己买的住房腾出来。一开始,他们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弱病残、别的地方不肯接的老人。由于服务耐心周到,要求入住共康的老人不断增加,叶露萍想扩大规模,但资金再次成了问题,她来到了玻璃公司工会。对叶露萍这样用自己的汗水、辛苦来创造生活的下岗职工,公司工会当即拍板,从行业创业基金中拿出十几万元,帮助她买下了新的房子。
类似的故事很多:嘉婷日化公司生产自救带头人杨荣庆经营场地发生困难,家化集团公司工会立刻为他解决两开间街面房,并让他享受免收一年租金的优惠政策。日用五金公司的惠明森欲担当起转制三产企业的带头人,但不懂有关劳动人事政策,工会即帮他一次次走访有关部门进行咨询,还帮他做好资产清算、人员安排等事宜,使他顺利地开张经营。
有人作过统计,大大小小,受到轻工系统各级党政工领导帮助的再就业带头人有479人,而这479人使6000多名下岗职工得以再就业。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不能不说是个创举!
前程漫漫,上下求索。来自于轻工工会的消息,他们将围绕改革大业,把再就业的“交响曲”演奏得更为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