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制度创新成为上海市场监管新主题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5

  这几天,市工商局的网站上多了一条“最新动态”―――“浦东新区分局做好促进自然人投资试点工作”。这条简短的会议消息在众多的工商执法信息中并不惹眼,但它却让750多万上海在职职工做了几十年的梦渐行渐近―――“我们也能投资企业当老板了”。这对加速启动民间资本而言是一个制度性的突破,类似的突破在今年上海的市场监管改革中还能找出“一箩筐”,制度创新正在成为上海市场监管的新主题。
  制度要管好市场,制度更要管活市场,要用制度保证人们赚到钱。
  按现行法规,拿不出非在职证明的投资者不能注册企业,这就让上海4000多亿元的居民储蓄少了一条盘活通道。工商部门正在酝酿用制度创新打开这条通道―――“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人员外,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投资设立除外商投资企业外的各类企业。”虽然目前“扩大投资主体范围、促进自然人投资”还处于试点阶段,但用“制度”使国民储蓄转化为国民资本的改革方向已经确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在职职工都将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投资者。
  制度要管好企业,制度更要服务于企业,要让制度为财富开路。
  去年此时,不少企业都在忙着参加“重合同守信用”评比。今年此时,“重守”评比这一延续了17年的“规定动作”已被更科学、更客观的“企业合同信用评价体系”取而代之。“如果信用等级达到A级,企业就能享受免检等优待。”主办者企业合同信用促进会表示,“对企业而言,以前的‘重守’活动是‘要我评’,现在的‘信用评价’是‘我要评’。”从“重守”评比那看得见的块块铜牌,到如今看不见却更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告别的是形式主义,迎来的却是更合理的游戏规则。
  对企业而言,多头执法让人头疼,各监管部门如何解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尴尬?今年以来,一个由工商、质监、药监等政府部门参与的监管平台正在浮出水面,各方将相互协调,对重叠的职能只突出一个监管主体,今后交叉执法、重复抽检这些企业的烦心事将大大减少,企业卸下的是负担、得到的是实惠。
  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走出去的上海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为外地在沪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上海工商部门已经和江苏、浙江工商部门实现联动,突破地域界限,在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内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共同平台―――市场准入一视同仁,开通三省市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三省市的企业信用记录实现共享。企业从此不再担心“人生地不熟”,今后长三角的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公正。
  更多的制度创新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炉―――为了降低上海的商务成本,未来跨国公司总部在沪注册一天就能“搞定”,为了加强对二手车、房产中介的管理,越来越多的担子从工商部门转到了行业协会的肩上……,上海市场监管体制的种种创新,一定能让国家、企业和个人实现“多赢”,为开创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一个健康的制度平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