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沪上专家学者企业家积极参与世博会大讨论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13

  这些天来,在上海的企业、机关和高等院校,纷纷召开了研讨会、座谈会和报告会,共同的议题是“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在哪里?上海新的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和战略产业定位又是什么?”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各抒己见,展示了上海人民一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智慧。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们的战略决策
  
  蔡来兴(上海实业集团董事长):现代服务业是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产业基础、功能基础,也是增长的基础。从产业基础看,国际上有两个“70%”:国际化大都市GDP的70%、就业人口的70%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而从功能说,大都市的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创新功能,各种功能主要是通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来实现的。再说增长的功能,在香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它的发展主要是靠金融,实际上是靠服务业。而我们上海服务业这一块,只相当于香港的五分之一,潜力相当大。
  
  问题是我们的服务业还没有做大。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GDP要增长,而这两年上海GDP的增长主要靠工业来支撑,第三产业似乎有一点长得慢了。第三产业长得慢,但你又要靠它来支撑GDP,怎么办?我认为这是战略上和战术上的区别。矛盾解决的关键在于,我们还是要从战略上把握住重点,要下决心攻,上海还是有能力把现代服务业做大的。
  
  潘英丽(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系教授):上海的人口总量为香港的2倍,但经济发展水平比香港低得多。香港特区人均GDP是上海的5.2倍。但是,上海的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比香港高得多,显示出较强的追赶态势。
  
  上海的服务业与香港特区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包括转口贸易在内的进出口额在GDP中的比重,香港特区是295%,而上海是24.34%。其中,上海的转口贸易占40%,香港的转口贸易占93%,为本地贸易的13倍。转口贸易应该是衡量国际贸易中心的最重要指标,这些数据表明,上海离国际贸易中心的距离甚远,离地区性贸易中心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还要指出的是,金融业GDP所占比重并非衡量金融中心地位的有效指标。因为金融业作为金融中介部门其收益与金融体系的效率呈负相关。国际上衡量金融体系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存贷款利率差,利差越大,金融体系效率越低。金融部门的收益实际上是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的漏损部分,漏损越大,对经济增长越不利。衡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指标是该地区的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的规模,以及外国金融机构数。2000年香港的对外资产(由直接投资、组合投资和外汇储备构成)是GDP的2432%,对外负债是GDP的1829%。上海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大大低于香港。这些都表明,上海要建成“四个中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周振华(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上海的服务业与上海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认为许多服务业要有市场需求,才能发展。现在,这种需求有的被激发出来了,有的还没有,从总体上来说,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比如,咨询业中大多数企业是综合性的咨询业,而专业化的咨询机构并不多。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从市场的角度看,问题出在市场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工业。主要原因是开放度不够,“门槛”比较高,因此不少中介服务成为半政府的“准公共服务”,这是“体制性瓶颈”;还有一种是“市场性瓶颈”,比如医疗保健,供应严重不足,市场需求还没有起来;第三种是“技术性瓶颈”,如,网络化程度比较低,信息化程度比较差,光是买了电脑,而无法上网,也没有建立起可以访问的数据库,电脑成了“信息孤岛”。
  
  针对以上情况,上海必须抓紧寻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首先在战略上要把服务业作为上海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来培育;其次,要放松政府部门的管制,加大开放的力度;最后,“准公共服务”要通过公平竞争,由政府部门搭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让全社会都来共享。
  
 
 深化信息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陆国梁(上海市信息中心主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国家战略,上海新一轮的发展应主动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去。我认为,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注意抓“拓展外需,扩大内需”。这个内外需的概念与经济增长中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概念不同,“外需”就是信息化在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主动与主流经济、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内需”就是信息技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产业。比如短信业,2000年时,一年才10亿条;2001年发展到200亿条;2002年猛增到900亿条;今年春节期间,短信就发了60亿条,预计今年全年短信的通信量将达到1200亿条。这1200亿条,光是短信的收入就是120亿元,在4年时间里,它成了一个120亿元的产业。信息产业要“拓展外需,扩大内需”,就是要扩大信息技术的运用领域,深化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
  
  缪其浩(上海图书馆副馆长):现代服务业给了人们“矛”,也给了人们“盾”,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全新的内容。比如说体验经济,就给了经济新的内涵,因为过去人们满足的都是“需要”,这些“需要”主要都是物质形态的;而“体验经济”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的“体验”,是心理层面的需求。
  
  世博会本身是上海发展体验经济的重要时机。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吸引7000万游客,如今已经是网络时代了,在网上人们什么都可以看到,那7000万人为什么还要来上海?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来上海,不仅是为了要了解世博会,而更主要的是为了“体验”世博会。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了解,在网上看看就可以了。但如果要体验,就必须亲历其境。以我参观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经历,看到老老实实排队买票的游客,参观一个馆至少要排队1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就是“体验”的空档。怎么让参观者在这排队的一个小时里也能有新的“体验”?要好好研究。如果同时有空中表演,参观者一边排队等候进场,一边可以看飞行表演,他的“体验”就丰富了。由此想来,一个游客到上海参观世博会,至少要花72小时,除了睡觉的24个小时以外,怎么让他余下的48小时充满新的“体验”,这值得我们研究。如果我们能让他每个小时都沉浸在全新的“体验”中,我们的世博会就会成为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
  
  
尽快形成上海原创技术的源头
  
  徐子瑛(市计委高技术处副处长):随着商务成本的提高,上海的制造业还有无发展的空间成为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然而,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务成本远比上海要高得多,却依然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上海的商务成本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台湾的五分之一,从上海目前具有的人才、教育、硬件设施等条件来看,上海的制造业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如何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上海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的难点和障碍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上海产业发展的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原创性的技术与产品不多,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从支柱产业看,虽然集中了技术和人才优势,但创新能力没有相应提高。如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但专利申请量占全市的比重还比较低。在全市专利申请数中,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总数的比重仅为5.1%。上海应当把信息化作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突破口,尽快形成上海原创技术的源头。
  
  邹世昌(宏力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要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全国5条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中,有4条建在上海,上海在建立集成电路产业方面起了领头作用。但要看到,国内的产能只占每年市场需求总量的15%,不仅如此,一方面,我们生产的集成电路80%是出口的,另一方面,我国需要的集成电路80%是进口的。两个“80%”说明,大多数集成电路的设计是在国外完成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部分利润留在了海外。怎样打通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和终端企业之间的“瓶颈”?强化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和吸引这方面的人才,要有创造性的思路。
  
  传统产业要“嫁接”高新技术
  
  殷醒民(复旦大学世经系教授):传统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进行信息化改造,为高新技术服务,才能重新焕发青春。上海面临着周边地区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挑战,应当怎么办?是不是把传统产业全部抛弃掉?我们通常以为,经济一发达,就应当抛弃传统产业,这一想法是不全面的。以美国为例,1998年,中国的纺织产业产值是184亿美元,而美国的纺织产业产值是802亿美元。美国也没有扔掉纺织产业,实际上比我们还要大四五倍。区别是,美国把纺织产业看作一个区间,它只做最高端的,并且把它与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连接在一起,为高新技术服务,它的纺织产业就大大升值了。
  
  符敦鉴(振华港机副总经理):起重机是传统产品,但振华港机对它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后就大不相同了,现在振华港机生产的集装箱起重机已经进入了德国汉堡的自动化码头,振华港机的技术人员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在汉堡运行的集装箱起重机进行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去年,振华港机的出口额突破3.5亿美元,今年将达到5.5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