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一号工程”城市绿化主体工程建设正酣、环境工程苏州河整治二期工程也如期开工……上海新一轮城市建设中,环保与绿化项目比重日高。日前从市建委综合计划处获悉,未来五年,全市用于市政公用设施、环保绿化建设的资金预计达到2300亿元,其中50%将向社会募集。投资环保与绿化项目,有望成为众多民营企业的新方向。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曾经是民营企业投资的“禁区”。2000年8月,上海率先将一批高速公路等经营性项目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招商。这一方面开辟了政府融资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也使跃跃欲试的民营资本找到了新的方向。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仅一个农凯集团就作为主要投资方,参与建设了总投资额为170亿元的A2、A3(沪芦)、A30(郊环)等7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已经竣工通车的A9(沪青平)、A4(莘奉金)等项目运营情况来看,这些项目的车流、人流量均好于预期。这也预示着,像茂盛、九洲等首批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民营企业,有望在运营期内获得高于预计的回报。
正当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日趋为人注意,角逐投资权的竞争趋于激烈之时,那些原本不被看好的环保项目又引起了部分嗅觉灵敏的民营企业的注意。市建委透露,上海已出台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并正在酝酿有关固体垃圾的处置收费机制。今后,征收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将专项用于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项目建设。这样一来,垃圾焚烧等准经营性项目,都将具备一定的经营条件,通过BOT(建设-运营-转让)或OT(运营-转让)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据悉,正在建设的竹园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项目中,已经有上海友联、华金信息产业投资等民营企业参与进来。
民营企业参与环保和绿化项目投资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在苏州河整治二期项目中,民营企业可以参与水治理与周边房产的捆绑式开发;而在外环绿带的建设中,则可通过“租地备苗”制度投资绿化。也就是说,投资者可以租用绿化建设用地,并获得一定期限的绿地经营权。在这段期限内,将“抽稀”出的苗木出售。据透露,一些尚未启动的环保和绿化项目,已经引来多方民营企业打听。农凯集团等民营企业反映,由于他们本身并不从事工程建设,通过“代建制”寻找合适的项目施工与建设管理企业,还避免了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