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接轨"科教兴市"战略---部分大学校长谈一流大学的发展取向
探索一流大学的创新机制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
促进科技与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科技与企业的结合,是上海科教兴市战略的关键环节,必须有所突破,有质的改观。否则,高科技生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科学研究也缺乏动力支持。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值得借鉴―――大学科研绝大多数由企业资助、下派订单、定向研究,或者把科研所、实验室直接开设到企业,实现产学研教一体化。这样做,使科研方向紧贴市场需求,成果转化及时有效,科研经费充足有保障,自主创新绵绵不绝,市场商机源源不断。例如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隶属美国朗讯公司,主导研发,在帮助朗讯成为世界500强的同时,也孕育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实现企业、科研“双赢”,正是复旦大学可以做、能够做的事情。经过国家多年重点建设,现在的复旦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条件。首先是学科综合。复旦的传统优势在文理基础学科,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加大了对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应用科学的投入,医学学科的加入使学科进一步综合。其次是地处上海。复旦的发展一直得到上海市的大力支持,教育部和上海市已经完成了两轮对复旦大学的共建,即将启动第三轮共建;上海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为复旦吸引杰出人才和优秀生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上海社会文化发展和复旦文化精神的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塑造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复旦精神。第三是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放的心态使复旦能够较好地融入多个国际大学组织,保持与世界各地120余所大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当然,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学科水平、师资队伍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复旦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复旦正在着手做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精心做好发展规划。针对“985”一期建设,复旦制订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2001年制订“十五”规划,强调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去年复旦又制订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的战略,争取花二三十年的时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第二,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上水平,必须以高水平科研为抓手和载体。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是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带动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带动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目前,学校正在努力构建全校性的科研平台,探索全新的科研体制,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研究群体,有效提升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
第三,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中国加入WTO,加速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为我们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根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引进教师、教材和课程,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有助于迅速提升学科水平。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扩大学生国际化视野。今年,复旦尝试国际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依托上海,服务上海。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服务上海,就是为全国服务;在科教兴市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是为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因此,依托上海,立足上海,服务上海,面向未来,是复旦持之以恒的发展战略。
第五,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更是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始终面对重大科学问题的挑战,始终保持对最优秀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最优秀的人才和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总之,一所优秀的大学要永远保持活力,就必须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例如通过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组织科技沙龙等,来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促进学科交叉综合;通过课题负责制、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等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完全学分制,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和内在的创造力得到展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建设需求导向型创新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五年到十年,是我们国家和上海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就上海而言,政府在观念、财力、政策、企业合作、文化、国际化、学生生源、就业市场等方面,都给高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办学环境。最近上海又反复强调未来发展必须依靠“科教兴市”,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这为上海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一方面当然应该为全国服务,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应该强调依托上海、为上海服务。为上海服务,也是为全国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集中体现。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进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它需要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自然科学基金特别是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以及在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优异成绩。高校既然要为“科教兴市”服务,就必须全面融入上海城市发展,为上海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面向上海产业发展需求,借助自身科技研发优势,真正成为能与上海的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为此,我校确定了若干重点发展项目,作为对接上海、为上海“科教兴市”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在造船领域要有新突破。造船行业兼有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在船舶海洋工程方面,上海交大是全国高校中比较强的一所学校,对于国家振兴造船行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要以船舶海洋工程学院为主,联合各个学院,为振兴上海的造船行业作出贡献。
其次,在微电子和信息领域,我校也有比较强的传统优势。我校系统和芯片设计中心,最近研制成功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低功耗DSP芯片,并被命名为上海“汉芯一号”。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即数字信号微处理器)与CPU一起被公认为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上海“汉芯一号”的诞生,改写了进口DSP芯片一统天下的局面,表明我国已在DSP核心技术领域登上了国际竞争舞台,并将以其十分广阔的产业化前景,为国家特别是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我校即将推出24位DSP,同时正在研究32位的DSP。在数字技术方面,我校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HDTV、视频电视等,也将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再向产业化应用方面继续努力。
第三,拓宽汽车领域的研究范围。最近几年,我校在汽车领域的研究涉猎较广,包括全自动活塞生产线、液力变矩器、燃料电池、汽车轻合金零部件、汽车尾气排放、汽车车身制造两毫米工程以及汽车电子等方面。目前,我校正在考虑继续加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方面的研究,强化为整个汽车产业特别是上海的汽车产业服务。同时还考虑由学校牵头,结合国内力量,自主设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
第四,发挥装备制造业研究的优势。十六大报告特别提到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除了包括传统的核电和电能装备以外,还包括了IC装备、物流装备、医疗器械装备、农机装备、生命科学仪器装备等等。整个国家的制造业中心在上海,交大作为一个以理工见长、学科分布比较均衡的学校,应当为中国装备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五,在生物医药领域要有新作为。生物医药是上海新的支柱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生命保健品的产业基础。还有像基因药物等,也可以有所作为。因为,我们现在已拥有药学院、生命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此外,在材料方面,我校过去比较擅长于做高温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这方面的研究现在仍需加强,但必须根据上海市的新材料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子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生命材料等。
创造科技转化的软环境
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主要来自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社会财富总量增长迅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对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虽然越来越显著,但还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据统计,就是在科技比较发达的上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总量的贡献率只有50%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个比率大多在70%左右。可见,我们在这方面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上海经过近1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在这样的基数上,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大力创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促进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要继续解放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的环境和机制。
在这方面,高等学校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现代大学具备四大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往。通过教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通过科研形成科技成果,促进社会发展;通过社会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并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服务;通过国际交往吸引海外优质资源(资力与智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弘扬中华文化。
人才培养无疑是上海新一轮发展中最关键的要素。同济的办校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高尚品格的培育,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具备真才实学。学校已经设立了5个创新教育基地,制订了百名骨干教师出国进修的人才计划,大力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目前,同济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超过1万,接近全日制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增加从在职人员中招收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以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
城市建设是同济大学的强项,在科教兴市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以世界城市为长远目标的上海,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上海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包括“三港、两网、一江”等基础设施,包括绿化、环保、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交通管理、旧区改造、市容市貌和防灾等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包括郊区城镇化建设问题,等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乃至世界城市,上海不能仅仅考虑城市形态问题,还应当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市民的满意度问题等。
在这一领域,同济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已经建立了城市科学研究体系,针对城市的形态规划、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保护、交通物流等展开深入研究。最近还成立了“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组织专家提出了60多个研究议题,并就“上海世博会和新一轮发展”专题举办研讨会,聚集国际一流专家学者,探讨先进城市理念,为上海办好世博会,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献计献策,做好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上海新一轮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进行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品原创性成果的含量。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今年以来,同济大学决定成立“科技创新体系”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组建、改革考核机制开展工作。首批选择5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的科研基地,安排15个科研团队进入体系。学校将出台包括10个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
去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已经批准同济大学办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为我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大学科技园正在建设4个园区,其中赤峰路园区沿线被杨浦区命名为“同济现代建筑设计一条街”,是全国最大的建筑科技汇聚地之一。安亭园区依托同济大学新校区和上海国际汽车城,将形成一个以汽车制造业为龙头,机电、材料、轨道交通为特色的科研基地。南汇园区将结合南汇的发展,特别是为深水港和铁路的建设提供科技支持。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园的功能,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介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争取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有大作为。
启动一流大学的“引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
值此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振兴行动纲领”,并已启动重点建设九所大学的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1998年,在我当中科大校长以前,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工作过,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情况比较熟悉。到中科大当校长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科大办成一流的大学。去年,我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曾经就加州理工学院怎样在教学、科研、师资和人才等方面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问题与该院院长交谈。当时他回答说,一个学校要办成一流,最关键的就在于学校的领导人。这很值得我们国内的大学校长好好想一想。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一流的话,那么就很难把这个学校办好。就像生物有多样性一样,大学应该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校各有特点,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类型中保持特色,出类拔萃。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流大学。
我认为,建设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人均经费足够高,以便创造足够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运转机制要灵活,一方面使青年人才感到这里最适合自己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人才流动的竞争机制,使教师队伍保持一流;
三、礼聘几个主要领域的一流大师和若干优秀的海外华人青年学者,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又提升学校知名度。在吸引大量优秀学生报考后,再加以精选,不求数量,重在质量,以形成一流的学生队伍。
短时间内,在我国快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方法有没有?有!中国科技大学去年起筹备在上海浦东这样观念创新、经济发达的地方,参照1958年高起点组建中科大、两年后就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经验,按照去年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模式,创建一所规模小、机制活、质量高、学科新的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生院,就是寻找突破和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作为中国科技大学新的生长点,这个学院由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南汇区政府和上海康桥正阳投资有限公司共建,它不求规模大小,但求有特色、有活力、有开展科研和教学的良好氛围,有世界一流的人才,有上乘的办学质量。总之,是要形成科教与企业融合的高地。
事实上,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像踢足球,临门那一脚的关键就在于运动员能不能凭一种直觉洞察力,抓住机遇,抬脚劲射。这种洞察力是靠训练和悟性提升出来的。洞察力是原创能力的重要因素,要靠学校拿出一整套健全的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来支持。
目前,中科大上海研究生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席教授制、产学研一体制、公办民助、自主吸纳民间资本……这一系列做法,就是要建设一整套创新体系,用创新的招数来保证人才和资金的国际化流动。我们在专业设置上,考虑到上海的特点和国家的需求,先办3个部:一是现代管理专业。因为这个专业不需要大量设备,将与世界一流学校合作,争取EMBA、MBA和管理教学达到一流水平。二是信息科学。上海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市场,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支持,项目和资金都比较容易获得。三是生命科学,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制药。上海有一个中科院生物科学院,还有生物科学研究院,这是我们的有利条件和强大后盾。
几年前,学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所具备的人文精神无法速成,也无捷径可走。我想,进入21世纪,没有必要“想吃猪肉一定要从养猪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哈佛、普林斯顿、剑桥这样经过几百年一点一滴逐渐积累起独特文化的老牌大学―――这的确是形成大学精神的一种模式;也有依靠创新机制,没有悠久历史、却有灿烂文化的新式大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中科大本身就是一个例子,即使在亚洲,也有香港科技大学、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韩国高等技术学院等。有时候,机制比时间更重要。有了好的机制,就能吸引好的人才。所谓人文精神,也是每个人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积淀中带来的。历史上北大的蔡元培、清华的梅贻琦、浙大的竺可桢、复旦的马相伯,都是现代大学人格的象征。在今天,个人的文化背景越是多元,越有助于形成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人文精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海目前正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这是我们建设一流大学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只有在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提供可以兴市的科教,才能为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平台和市场。这方面,韩国的浦项科技大学和大德科学城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我们以新的投资方式在浦东康桥营造的中科大学村,也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顶尖学府,儒雅居墅”相伴相融,构筑起大师精英荟萃的人才高地。
韩国大德科学城模式
韩国大德科学城位于韩国中部的大田市。尽管大田土地贫瘠,资源匮乏,面积也不大,但大田市的国民经济总额却占韩国的20%,是支撑韩国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典范。一个弹丸之地却能发挥如此巨大的经济能量,主要得益于该市的核心发展区―――大德科学城。
大德科学城,原称大德谷,占地面积27.6平方公里。大田市116家政府和民间的科研和教育机构中,有70多家集中此地,韩国中部地区约2000家高科技企业,有900余家落户于大德。这里形成了总体规模现代、科研设施先进、人文精英荟萃的专业化科研基地,同时它又是科研与成果转化融为一体、科研与产业密切结合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摆脱经济过分依赖加工性行业的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竞争力,投入15亿美元在大田市开发建设大德科学城。在起步的头十几年,大德科学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1990年经过整合兼并的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KAIST),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汉城迁入大德科学城,才使大德科学城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KAIST是韩国国内以高科技研究为主导的一所大学,设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信息、人文等4个学部和15个教学系,还拥有自然科学研究所、科技英才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以及包括人造卫星研究中心在内的62个研究中心。KAIST每年的科研和教学经费高达1.6亿美元,其中2/3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筹集经费。1997年,KAIST成立新技术创业支援团,支持了200多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积极鼓励教授和学生创办风险企业。目前,校内此类企业已达100多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800多项风险投资基金。在大德科学城16000余名科研人员中,有12800余名毕业于KAIST,KAIST已成为向韩国主要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输送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库。
KAIST办学的成功,支持了大德科学城的成功。它按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办学,迅速集聚人才和各类资金,科研成果直接面向创业企业。由于教育、科研、产业自然连接,大德科学城在短短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大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原动力。一所成功的大学,形成了一座科学城;一座成功的科学城又推动相关产业和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这就是大德科学城与大田的成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