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揭幕
每年投入30万设立专项基金
科教兴国、科技兴市呼唤一批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后起之秀”。上海市科委、市教委以“科教”联体的姿态,首次在上海市的初、高中在校生中进行“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旨在选拔出素质全面、品学兼优,在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打基础,从而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为此,市科委从2003年起,每年投入3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保障“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这项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各区县经过初评,推荐出155名学生参加市级评选,其中83名学生提交了科学论文,72名学生提交了发明创造作品。结果,16人脱颖而出,被评为“明日科技之星”,另有44人被评为“明日科技希望之星”。
评选方法有创新现场测试看本事
本次评选办法体现了教育创新和评选机制及方法的创新。它一改仅凭递交的科学论文或发明作品的传统做法,既注重事先的创作积累,又注重具体的实战过程。作为对“明日科技之星”进行具体评选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从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出发,在中心考场设置了“三道关”。第一道“关”:候选人提交研究成果(包括科学论文或发明作品);第二道“关”:现场综合能力测试,包括作品介绍交流、技能测试;第三道“关”:对筛选出来的20位候选人再进行大会论坛交流,最后评出。这也就是说,评选从静态转为动态,评价从事先制作转变为事先制作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焦点从科技能力转为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用一位候选人的话来说,“4月12、13、19日这三天,是自己人生的另一场考试。”
值得一提的是,评选活动聘请叶叔华、杨福家等5位院士担任科学顾问,被上海市教委、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列入“曙光计划”资助的发展潜力极大的26位中青年学者出任评委,他们特殊的经历在评选中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科综合倾向明显作品实用价值递增
这次评选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学生申报的课题、作品或论文,与中学生的知识素养较为吻合。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他们在实验中更加明白了理论与实际的真实关系。二是不少作品的学科综合倾向明显,偏科现象有所缓解,一些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多元解决难题的意识得到强化。三是参评学生与评委、同学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集中表现在答辩时,对评委的提问、同学的质疑,抱有认真解答的态度,创造了一种当场切磋的宽松气氛。四是一些作品转化成产品的可能性增加,实用价值递增。
“明日之星”将受培养
市科委、市教委决定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对“明日科技之星”的培养。其一,建立跟踪培养制度,为他们建立科技档案;其二,建立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实验基地,探索培养途径;其三,高校实验室在向中学生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为“明日科技之星”进行重点服务;其四,建立“明日科技之星”导师团,实行“传、帮、带”。
专家谈“明日科技之星”评选
同济大学教授吴健生:这次评选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即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且学生有更大范围的表现空间。有了作品,如何正确地介绍;有了参加资格,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有了当场测试,如何利用条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等,这将大大丰富评选过程,且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奥岩松:无论从作品本身的实用价值出发,还是从历来评奖的角度出发,设计或发明作品的“学科交叉现象”越来越明显,不交叉出不了好东西。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增强,但课题或作品好像一夜之间“异军突起”的多,长期积累“水到渠成”的少,因此原创性的不多。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储炬:参加评选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个人能力的欲望,他们在介绍自己时讲得很多,头头是道,很有“星”相。但在介绍论文或作品时,较少提及别人尤其是同学的帮助,似乎对团队精神和合作缺少认可。搞科学、做大事,要有胸怀。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主任卢晓明:这次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不是单纯地评出多少“明日科技之星”,而是通过改变评选机制,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普及与提高。同时,探索各个层面的科技教育机构如何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实现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作为市一级的科技教育中心,应当在培养科技尖子和推动基层学校科技活动上有所作为。近年来,“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手,组织了全市性科学探究课题咨询活动,提高了档次。我们准备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实验室、工作室等,为科技特长生提供优质的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发挥自身的作用。
能否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伤害?实验题检测科学伦理观
对参加生物组的7位学生来说,这场技能测试绝不仅仅是技能高低的角逐,而是科学精神的全方位检测。
综合能力测试第3组的实验操作题为:已知3个PH的水样,请选出一种你认为合适的水生动物,通过实验(自行设计)检测PH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提供的材料:柳条鱼、金鱼若干条;水样1~3号,PH浓度分别为PH4、PH7和PH9;烧杯,小鱼网。
看上去这是一种常规实验,做起来并不难,但里面却暗藏隐性的“测试项目”。首先,考察学生对提供的物品有否再利用的眼光。有些学生只按部就班简单地进行了所提供3个水样的实验,其实,如能利用提供的水样配制出其它不同的PH浓度进行实验,可以增加实验的梯度,使实验结果更科学更完整,而且也表现了考虑问题的多维度。其次,考察学生的成本意识。金鱼属观赏鱼,而柳条鱼则是上海河流中常见的鱼,两者的价格相差很大。选择柳条鱼做实验,成本较低,而且小课题有拓展为利用柳条鱼对上海水环境进行监测的可能,因此选柳条鱼更好。再次,考察学生的人文观念和科学伦理意识。金鱼非常美丽,有些学生伸小鱼网时不免有些犹豫,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就要在实验中死去吗?最终有的学生将用来做实验的鱼从20条减少到12条,且当实验结束后,还将没有死亡的鱼马上放回到水中。在不影响实验科学性的前提下,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伤害,对受伤动物进行人道主义处理,这是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可惜的是,有不少学生似乎还没有顾及到这一点。
对此,上海市青少年教育中心科技培训部辅导教师曹晓清说:“科学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是造福于人还是危害人类,最终要看它为谁所用。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中,我们之所以选择带有科学伦理因素在内的题目,是想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这方面的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观也是‘明日科技之星’评选的一项重要标准。真正的科技之星,既要有科技能力,还要有科学精神和素养,其中人文、伦理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