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科教兴市加快经济转型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4

――科教兴市名人谈之二
  上海提出“科教兴市”的战略方针,从经济学角度看,是符合上海经济发展阶段的,也是上海在21世纪率先发展知识经济、建立知识社会的重大举措。
  任何一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离不开它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程度。过去5―6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在全球最佳。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率高;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系数世界最低。一个最高和一个最低,这就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评价,也就是国外经济评论家所说的“风景这边独好”。那末,中国经济目前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
  哈佛大学教授迈可・波特在《200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谈到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驱动力时,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其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如土地资源、石油、矿产品、劳动力等,基本上是处在低收入水平;第二个阶段是资本驱动阶段,包括运用内外各种资本,实施城市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处在中等收入水平;第三个阶段是技术驱动阶段,不仅大量进口技术,而且开始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基本上是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也就是高收入阶段。他把各个发展阶段和经济驱动的要素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策略。
  中国目前正处在资本驱动的中等收入阶段,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过程,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毋庸讳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相对薄弱。研究表明,1998年,中国铺设公路里程只有美国总数的7.3%,铁路里程为美国的27.4%,输油管道为美国的3.5%,输气管道为美国的2.8%。针对这种落后状况,在过去5年,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步入黄金时期,现在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我们的高速公路总长度已经从世界第39位上升至第二位。从全国总体上看,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以资本投入驱动为主,中国的国内投资率高达40%以上,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50%以上,而包括技术进步的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在30%左右。
  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全世界也属于高水平,我把上海称为中国的“第一世界”,其按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美元值已经进入世界的高收入组,人类发展指数已经属于世界的高水平。我曾预期,当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时,上海是最有可能建成世界级大都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都会超过其他大都市,反过来上海又会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上海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转型,为建立知识经济和世界级大都市奠定基础。上海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就全面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海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投入驱动的,我们计算1978―1995年期间上海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为60%,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34%,还明显低于福建(45.4%)浙江(45.1%)广东(44.2%);2000年上海的投资率高达4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上海要主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本驱动阶段进入技术驱动、知识驱动阶段,一方面通过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软投资”以提高对厂房、设备和基础设施“硬投资”的回报率,另一方面提高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这个角度看,上海适时提出“科教兴市”的方针,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加速上海经济与社会转型,向新的发展阶段过渡。
  当前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在世界上的排名约为30―40位之间。我们的国家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进入世界前10位。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韩国,就是最有竞争力的国家。基于上海在全国经济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上海应当为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它包括培养人才的贡献、知识创新的贡献、技术创新的贡献、技术应用的贡献、技术传播的贡献。从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看,上海担负着建设成为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重任,上海必须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不管是为了提高上海自身的竞争能力,还是为提高全国的竞争力作出贡献,上海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本地的创新能力。专利数是反映一个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标志之一。去年,上海的专利申请数增长了56.3%,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7.9%;同时,上海的专利授予数增长了24.6%,这些指标都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它表明,上海具有明显技术创新能力,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是很有潜力的。需要指出的是,上海目前的专利数没有超过广东,2001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仅相当于广东的46%,专利授权量仅相当于广东的29%,然而广东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少、创新能力不足,但是它有吸引全球的跨国公司,鼓励国内企业创新,现在它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专利申请者、授予者。然而,由它自己发明的专利比较少,占总专利申请量的9.2%。上海的特点是,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量的25.6%。在全部知识产权项目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比较多,达到了57%。其次需要进一步提高引进和消化外地、外国技术的能力,使上海成为全国最先引进和使用全球各类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窗口和基地,又作为向全国进行技术扩散、技术推广、技术应用的基地。例如上海最先引进德国的磁悬高速铁路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成功地向全国各大城市推广,看起来上海多花了一些钱,因为你是第一个“引进者”,但是这项技术有外部性,在中国还有应用和推广的规模效应,随着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别的城市引进和应用成本在下降。我把它称之为上海对全国的技术贡献。再有需要进一步强化密集性的使用技术和知识的能力。知识创造经济财富,知识增进人民福利。知识和技术不是少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利品”,而应当使所有人包括农民,都能够比以往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和技术、更加广泛地传播知识和技术、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更加密集地使用知识和技术。这就是上海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型的真正含义,依靠知识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提高人民的福利,使人们能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长寿,实际上上海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水平(2000年为78.2岁)。
  “科教兴市”中的“教”十分重要,它是“科”的基础。“教”的问题也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想就此问题向上海提点建议。最近,我们对全国各地区进行研究,发现上海的教育发展水平低于北京,也低于它在世界上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排位。一是25至64岁在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海是10年,北京是10.9年,韩国是11.5年,日本是12.8年,美国是13.2年。显然,上海要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否则,上海在与全国各城市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中,结构调整将会遇到更大困难。二是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2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上海只有15%。如果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超过韩国,但韩国的上述比例是23%,汉城的上述比例达到50%以上,上海的实际生活水平和质量已经达到了汉城的水平。三是从大学生在校生占总人口比重看,国际上大都市通常是5%、8%,甚至是10%以上,2001年上海只有28万在校生,不足总人口的2%。四是提高上海政府和居民用于教育的投资比重大有潜力。从上海的财政收入看,用于教育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上海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7.8%,而全国平均比重为8.1%,也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上海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高级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人口、高素质人口占总劳动力和总人口比例太低,但是从积极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也是大有发展潜力,不仅为上海培养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且也为周边地区和全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我把它称为上海对全国的教育贡献和人才贡献。
  在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中,需要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既有促进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业问题、就业问题始终是十分突出问题,上海也是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原来是一个创造就业机会的发动机,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六五”期间的3.08%,降到“九五”期间的0.108%,这是因为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我们称之为资本深化的过程。经济增长率高,但就业增长率下降。上海在“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是10%,投资增长率就更高了,但就业增长率是负增长,直到去年就业才出现净增长。从不同产业看,农业劳动力不应当是增长而应当是不断减少;工业一直是中国的创造就业的机器,但是从1998年以来全国出现下降趋势,在不断的排斥劳动力,上海工业排斥的劳动力幅度还要大于全国平均比例;全国服务业创造就业的能力比,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比上半期减少了60%。这是需要很好研究解决的问题。从国际大城市就业结构比较看,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较,印度德里市是1:1.9,孟买市为1:1.8,美国纽约市为1:7.8,洛杉矶市为1:6.0,上海市1994年为1:0.7,2001年为1:1.1,可能是在全世界特大城市中比例最低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从国内比较看,2001年北京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在全国最高,达到55.3%,而上海这一比重为45.8%,低了约10个百分点。这说明上海在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服务业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潜力,至少还可以再增加1―2倍的服务业工作岗位。仍以高等教育为例,我个人认为将来上海的大学生在校生和高职学生规模起码应该达到百万以上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学城市,进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学城市,还可以创造数倍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假如按保守的在校学生和就业之比为1:1估计,那末,即可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一个大学教育就能形成一个大服务产业,这是许多世界著名城市的经验和特色。高等教育还会产生聚集效应,比如美国的大波士顿地区,它拥有多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吸引了全美国的学生,也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学生,是最具国际化的知识型城市。我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作过访问学者,45%以上是国际学生,他们都是自己掏钱或本国资助前来上学。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我们很难看到几个“百年工厂”“百年公司”,但是,一些著名大学的历史能达到三、四百年。我希望,上海会像波士顿那样,不仅国内周边地区的人而且国外的人都想到上海来学习,来培训,来求职,来竞争,来消费,使得上海愈来愈国际化,愈来愈开放,愈来愈具有活力和吸引力。上海要加快放开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市场,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基本战略,以“科教兴市”为战略契机,加快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知识驱动”转型,在全国率先建立知识型产业、知识型经济、知识型社会、知识型城市,以知识服务于全国,贡献于全国。
  作者:胡鞍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