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科技创新迎来一年一度大检阅,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4月9日揭晓:313项成果榜上有名,其中一等奖39项,二等奖108项,三等奖166项。4月10日,市委、市府将隆重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为2800余名科技人员和188个单位庆功。
与去年相比,2002年科技进步奖刷新了3项纪录。首先是一等奖再次攀升。去年一等奖31项,今年达到39项,比去年增加25.8%。“这是忍痛割爱后的数字。”市成果奖励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几番优中选优,才控制到39项。其二是专利再创新高,比去年增长112.3%。获奖项目中已取得162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和79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已申请了239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其三是“江山代有人才出”,获奖者出现“低龄”倾向。去年45岁的获奖者占61%,今年达73%;去年40岁以下的获奖者占40%,今年达53%。第一完成人中年龄最轻的只有26岁,为历届科技进步奖获奖者之最。业内专家评论:这三项刷新,显示上海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科技创新源远流长。
据统计,获奖项目中有67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领先的有175项,关键性技术或理论有重大创新的为54项,三项合计占获奖总数的94.6%。
“原创性”特点显著,缘自于上海科技创新境界更高,以“国际化”为课题立项和研究水平的参照系数。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完成的“造血相关基因表达谱、新基因克隆和染色体定位图谱的建立与研究”成果,以造血干/祖细胞为材料,建立了大规模的DNA测序和信息学分析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描绘了脐带血和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谱,并向国际基因数据库公布了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细胞》、《自然》和《科学》引证和报道。
在39个一等奖中,有12个可直接服务于普通百姓。如“上海公交一卡通系统及应用研究”成果,使上海市民在国内率先仅用一张卡即可解决出行小额付费。目前,一卡通应用范围、发卡数量、应用频率及效益等综合水平居世界领先。同时,市民健康日益成为科研的导向,一等奖中有关生命科学的课题占9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的“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首次制定出全国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方案,经7万病例应用,明显提高了中晚期肝癌及小肝癌的介入疗效,明显减少复发,延长病人生存期,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