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泉州: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初定

来自:东南早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80

九日山祈风仪典

泉州讲古

  闽南念四句、泉州讲古、九日山祈风仪典,在泉州市第二批2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示名单中,这些泉州特色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名列其中。

  泉州市文化局社文科介绍称,此次我市新增第二批2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6项,目前已进入公示期并有待市政府最后正式公布。

  在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个项目中,民间文学类有鲤城老地名、鲤城五色话、泉州歌诀(童谣)、郑成功传说、李五传说、闽南念四句、晋江灯谜;传统音乐类有车鼓阵;曲艺类有泉州讲古;传统手工技艺类有泉州春生堂酒酿制技艺、泉州(杨氏)锡雕技艺、泉州源和堂蜜饯制作技艺、永春漆篮制作技艺、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技艺、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技艺、福船制作技艺、泉州金苍绣技艺、安海庐山国佛雕技艺、泉州泥金线画制作技艺;民俗类有安溪清水祖师信俗、九日山祈风仪典、泉州妆阁。

  泉州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则包括民间音乐类泉州大鼓吹(英都大鼓吹)、泉州什音、泉州笼吹;传统戏剧类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杂技与竞技类泉州台狮(晋江狮阵)。

  泉州市文化局社文科谢万智科长说,建立项目名录体系和确定传承人,是构成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两项基本内容,目前泉州市对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公示并将最后确定,这样也将直接体现了各个项目的保护价值所在。今后,泉州市还将按志愿申报的原则,进行第三批的申报,组织专家审定后并报政府批准公布,从而“呵护”泉州市众多珍贵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

  解读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

  鲤城老地名:鲤城区老地方、老街坊甚多,如胭脂巷、打锡巷、花巷、菜巷、帽巷、阿弥陀佛巷等等,是劳动人民长期流传下来一种智慧结晶。

  鲤城五色话:以活泼可爱的形式现身,带有严肃醒世的意味教导人民;其思想内容丰富,并且是一种有着超强动力的语言,三言两语,即可煽动人心,一两句话,则可把人生的精义剖析得巨细靡遗。

  泉州歌诀(童谣):泉州歌诀是一种用闽南话编创和传播的民间口头文学,是闽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如著名的童谣《天乌乌、卜落雨》。

  郑成功传说:流传在石井一带的郑成功传说、故事,表现了郑成功不平凡的家庭出身、顽强的奋斗精神。

  李五传说:明代慈善家李五,名英,字俊育,号自然,兄弟居五,晋江凤池(池店)人。李五是宋、元以来“东方大港”刺桐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达的特殊社会背景,孕育出来的早期泉商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闽南念四句:数量较多、类别较全,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包括有关传说的歌谣,可分三类:

  (一)全国性影响的四大历史传说等名著的传说歌谣。

  (二)闽南地区流传的历史传说歌。

  (三)早年华侨题材的四句歌,菲律宾华侨中有句俗语:“凡有海水流过的地方就有晋江的华侨。”百年以来随着南迁的侨民《闽南念四句》也流传到海外,最早出现的是情送类、相思类的四句歌谣,这类歌谣反映了亲人离乡背井,生离死别的悲切情景,及异地相思的苦恋,接着便有700余句的《过番歌》、《艰苦歌》这类的歌谣均是20世纪之初,为生计所迫华侨以自己苦难和亲身经历真实的写照。

  晋江灯谜:晋江灯谜活动历史久远,代代传承。灯谜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寓意深刻而新颖活泼的艺术风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车鼓阵:敲鼓手把鼓放在支架上挂在胸前,敲鼓者边走边敲打着鼓点等,车鼓阵阵,音乐雄浑,气氛热烈,还唱着南曲或民间小调,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泉州讲古:主要有五种形式;专业讲古、业余讲古、家庭讲古、法事讲古,以及电视讲古。

  专业讲古的尊称为“讲古仙”或“讲古先生”,地点在露天的,如原来的泉州南门兜;地点在室内的,也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原来的明伦堂,现在的后城旅游文化街古厝茶馆。道具是一副桌椅,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过去以章回小说为主,现在也有讲地方历史故事,有的开讲前还读报。

  业余讲古通常是街坊邻里约定俗成在某处聚集,泉州话叫“讲天说皇帝”,先是大家海阔天空闲聊一阵,然后由某一个人讲古。

  家庭讲古是家庭成员亲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每逢重要的祭祀日子和除夕夜围炉,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听大家长讲古,追忆先辈历史。

  法事讲古一种独特的说唱讲古形式,泉州丧葬习俗“做功德”有“劝愿”一节,法师一边作法,一边历举古今之人无不有死,讲故事,唱道情,诙谐百出,劝亡灵安心死去。

  泉州方言讲古,即使是讲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讲古人有意识使用泉州俗语、谚语以及五色话、顺口溜之类的地方语言。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主要分布永春仙夹镇的龙水、龙湖等村及城关,是在精致的竹编蓝基础上,经特制桐油灰加工,并施以漆、堆、雕加工而成的民间手工制品,也称竹编蓝,有盛蓝、格蓝、扁蓝、盒、盘等多种品类。

  福船制作技艺:自明洪武年间随黄氏入闽传入泉港区峰尾镇,世代相传。“黑舶五青案”船型就是福船制造的代表作,它源于元明时代官船上枪炮洞口的构造形状,因古船两侧船舷涂黑色油漆而得名,峰尾人也称之为“黑舶五枪孔”。

  泉州金苍绣技艺:明清以来流行于闽台两地的宗教绣品,采用的是刺桐绣的一种特长刺绣技艺金苍绣。金苍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罗缎的底子,上面用金丝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特种针法有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龙鳞迭甲等。应用金苍绣的闽台宗教绣品,主要有庙宇绣品、道场绣品和阵头绣品,如佛服、绣佛、凉伞、大纛、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此外,戏服、喜庆绣幛等也应用金苍绣。

  泉州泥金线画制作技艺:在宋、明、清时期,闽南、粤东、台湾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民间传统泥金线画应运而生,大多绘于“眠床”黑朵漆画和宫庙横梁、楣板、门神之上。

安溪清水祖师信俗:经千百年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于祭祀类的迎春绕境和卜签类的药签,信众广泛,祭祀活动中具鲜明的民俗性,并寓有民间的文化诉求。

  九日山祈风仪典:始建于唐咸通(867)年间的九日山灵乐祠,至宋代,主神被朝廷敕封为通远王,赐额昭惠庙。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崛起,泉州郡守每年都要在昭惠庙举行祈风盛典,祈求出入泉州港番舶一路顺风。元佑二年(1087)泉州设市舶司。昭惠庙祈风仪典成为国家级典祀,参加对象是泉州郡守,提举市舶司、泉州通判、统军、南安县令以及下属官员,地方士绅,海舶商人。至清,泉州港地位逐渐衰落,通远王的海神地位被妈祖取代,祈风盛典随之消失。1998年12月,有关部门在九日山举办一场昭惠庙仿古祈风表演,再现宋代祈风盛典。2005年九日山昭惠庙复建,根据史料确定每年春四月十一日,冬九月廿九日举办祈风活动。从此,每年在九日山昭惠庙再现祈风盛典,重温泉州港繁荣之梦。

  泉州妆阁:妆阁是南音演唱的曲艺化。以女孩童化装成曲中的人物在特制的“阁棚”上演唱南音,阁棚由阁夫扛抬行进,乐器的弹奏者则跟随移动的“阁棚”边走边为阁上的演唱者伴奏。

  “阁”的建制为:阁夫8人,护阁2人,唱员3人。弦管乐队5人(即南音中的四管加品箫),共18人。妆阁从演唱曲目的内容分类,可分为“雨伞阁”、“科扇阁”、“琵琶阁”、“八仙阁”等名目。“妆阁”对演唱者要求非常严格,“顶枝”的唱员被固定在高阁上,在游行踩街或民俗活动中要连续演唱2至3个小时,必须有过硬的唱功和丰富的曲目。

  泉州春生堂酒酿制技艺泉州(杨氏)锡雕技艺泉州源和堂蜜饯制作技艺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技艺成珍桔红糕制作技艺安海庐山国佛雕技艺(记者张文璟)

  新增传承人人选26名

  记者16日从泉州市文化局获悉,泉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出炉并正式公示,推荐陈四川等26人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市文化局社文科介绍称,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泉州市在今年10月份开始进行推荐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活动,通过全市各地申报,经遴选、论证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由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审定,市文化局初步确定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跳鼓、梨园戏、高甲戏、泉州花灯、铁观音制作技艺、安海嗦啰连习俗、英都拔拔灯、惠安女服饰、掷铙钹等11个项共26人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对外公示。

  据悉,此前泉州市已确定首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杂技和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七类12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共26名)

  1.泉州南音:陈四川 丁信坤

  2.泉州北管:庄能宗 庄明加 连瑜碧 刘华棋 刘宗良 林珠法 郭厚金

  3.泉州跳鼓:梁火炼

  4.梨园戏:吴明森 龚万里 李秀娇 陈美娜

  5.高甲戏:陈凌香 姚道成 李龙抛

  6.泉州花灯:林守明 李婵娟

  7.铁观音制作技艺:陈秀玩 魏双全 王福隆

  8.安海嗦啰嗹习俗:颜昌瑞

  9.英都拔拔灯:廖榕光

  10.惠安女服饰:詹国平

  11.掷铙钹:李湿(张文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