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选择创新与开放 ――访上海市市长韩正
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除却“科教兴市”,上海别无选择
背景:去年,上海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按照上海的规划,今后5年,国民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到2007年达到人均GDP7500美元,为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奠定坚实基础。现在,上海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的起点上,如何实现新突破,广受各界瞩目。
韩正:确实,上海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上海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不辜负中央和上海市民的期望。
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关键在于上海未来发展能否符合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要求。通过创新,推动上海发展进入新阶段。
为此,上海提出要建立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以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和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才能支撑上海持续的发展。
记者观察:看来,“创新”将成为上海下一步发展的主题词。人均GDP7500美元,是在更高基础上的迈进。犹如高水平的跳高比赛,每增加一厘米都有相当的难度。与此同时,上海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以及综合服务功能必须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除却“科教兴市”这惟一的路径,上海将别无选择。
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充分合作,坚持双赢
背景:近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热门话题。长三角地区将迎来一个扩大对外开放,活跃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人们期待长三角加快一体化步伐。上海是长三角龙头,在这一进程中会发挥更大作用。
韩正:当前,中国有三大城市群十分引人注目,即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长三角发展势头良好,也有条件发展得更快。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上海必须更多考虑合作与共同发展,而不是竞争。当然,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融入长三角。因为只有充分合作,才能真正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建设洋山深水港的问题上,浙江和上海两地政府都立足大局,积极推动。正是这种符合市场经济的做法,使这项跨行政区划的重大工程得以顺利启动。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我们要坚持在融入全国、服务全国中发展自己,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合作。今后,上海在这一区域里,将坚持“双赢原则”,做好服务工作,与江浙两省一起探索一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
记者观察:在采访中,韩市长多次提到“融入”和“合作”。很明显,这将成为今后上海与江浙两省经济交流中的基本原则。因为对上海而言,长三角将为其今后产业布局调整提供更大的空间;一体化进程的快慢,
将成为影响上海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同样,这对江浙两省的发展也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从近期长三角地区高层的互访中可以看出,一体化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如何看待“房地产热”―――政府调控房价,走市场化道路
背景:最近,关于国内房地产出现泡沫的言论很多。去年年底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后,引发“世博概念房”价格飚升。当前,“房地产热”成为上海引人关注的经济社会现象,围绕是否有泡沫存在的问题,更有很多争论。
韩正:我这里有两个数字:去年,上海竣工商品房面积达1800万平方米,而同年销售略高于1800万平方米。可以说,上海房地产市场购销两旺,总体上比较健康。
对于上海的房地产,我一直有一个理想:一是价格不大起大落;二是房地产结构应当能满足各种消费需求,可以有高档房,但同时必须满足广大老百姓的需求;三是政府调控房价要走市场化道路,通过调控土地供应等办法来实现;四是房地产业逐步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
记者观察:眼下国内房地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局部泡沫本身,恰恰是政府如何调控。韩市长强调“以市场手段进行调节”,不仅表明上海在调控房地产市场上将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这显示了一种方向:在今后处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都应在发展中去解决。
如何治理交通拥堵―――不分内外,海纳百川
背景:前不久,上海全面治理交通拥堵现象。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机动车行驶的限制性规定。许多人在盼望交通状况迅速好转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担心:上海会不会再次对外地车辆实行特殊的管制政策?更多人关心的是,把发展目标瞄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未来发展中将怎样定位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韩正:交通是上海面临的一大挑战。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建路、管理和控制流量。目前,上海的人均道路面积不足8平方米,但机动车数量增加得更快。为此,不仅交通管理要跟上,局部地区也有必要实行流量控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今后上海出台的政策,对国内国外、市内市外都将实行国民待遇。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不到10%。上海开埠以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其实质就是拥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
城市精神是上海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就是应当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征,融入先进文化,切合上海实际。上海将成为更加开放的上海,上海的经济发展必然融入世界。上海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真正成为海纳百川、万商云集的创业乐土。今后,上海应当成为一个温馨、亲切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既适合创业,又适合居住的乐土。
记者观察:交通如同城市的血脉,它能体现一种城市精神。韩市长所强调的“国民待遇”,再次体现上海的开放气度。今后5年,上海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而在新的开放大潮中,塑造“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将是一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