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
上海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国家、市、区县、街道(乡镇)为主体的四级教育基地网络,近千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均每年吸引1300万人次前去参观、瞻仰和祭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广大市民了解历史、缅怀先辈、传承文化、培养爱国情操的重要课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8个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充分发掘和拓展整合上海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资源,让博物馆、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等以其丰富的内涵,增强吸引力。上海博物馆不定期地举办国内外优秀文物、艺术品特别展览。今年先后举办的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华展、晋元唐宋书画国宝展等,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热烈的文化轰动。上海档案馆与河北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联合举办《中国皇陵的绝唱―――世界遗产地清东陵精华展》,参观人数达2万人次。
不少基地还通过举办各种图片史料展,举行专业讲座,出版各类书籍、音像制品等方式充分优化教育资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建馆50周年座谈会和《馆藏革命文物精品展览》,集中展示馆内的革命文物和研究成果,并编辑出版了《馆藏文物精品》画册。宋庆龄陵园利用90幅与纪念宋庆龄有关的著名书画家的墨宝展出了《国之瑰宝―――全国著名书画展》。周公馆在周恩来诞辰104周年之际,举办了《周恩来童年时代图片展》,展出两个多月,观众近万人。
创新形式与手段,丰富活动内涵,提高教育有效性。纪念日、重大节庆成为本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与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了《光辉的历程―――中共一大至十五大图片展览》,观众达17万人次。
特别在十六大召开期间,观众较以往增加了70%,10天达10700多人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基地成为本市中小学生开展团、队日活动、举行18周岁成人仪式及主题班会和座谈会的热门场所。上海图书馆除了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外,还组织“走向未来21世纪学生讲坛”,以《诚信的天空》、《志愿者时刻准备着》、《科技创造未来,探索生物世界》等为主题开展论坛和报告会,共有3800多名青少年参加。如今,上海图书馆已成为双休日青少年学生的好去处。上海天文台发挥学科优势,举办暑期天文科普辅导员学习班,开展“观流星、观日出、观鸟”等活动,参观者在休闲旅游中增添天文知识,感受科学与艺术的神韵。上海公安博物馆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开通了公安博物馆国际互联网网站,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全新、快速的了解公安文化的“窗口”。外滩历史纪念馆组织香港来沪参观学生为外滩和黄浦公园做一天义务劳动。许多基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走出基地,开辟渠道,构建教育网络。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配合学校的教育网络建设,开展了“送展上门”和“义务上门演讲”活动,先后对周边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巡回展览的宣讲活动。上海博物馆与育才中学合作建立了中学教育基地―――“文博育才教育园”,以20余名爱好文博的学生组成的文博社团为中心,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不少教育基地主动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他们采取与学校签定协议、从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等形式,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双休日的义务讲解工作。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认识社会、关心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也为学校建立了一个稳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