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业走向“科技通衢”
“华山天险一条路”,依托科技、依托教育来争取上海新的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而如何用知识来促进知识的生产,加速知识的转移,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007年,上海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要实现未来上海的“科技通衢”,就必须在累积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创新,让长期作为配角的知识服务业大步走向台前。
公共技术服务:实现跨越发展
集成电路设计是个高投入、高消耗的产业。别的不说,买一套必备的正版软件就得花上2000万元。许多有潜力,但财力不支的科研人员和中小企业只能望而却步。3年前,为了实现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的跨越式发展,市科委出资购买了整套EDA设计软件,免费向设计企业提供流片和测试服务,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基地(ICC)应运而生。
行业门槛降低了,跃跃欲试的创业者也就越来越多。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出现了。负责安排流片的工作人员发现,大多数设计新手根本不会使用这套技术平台,新生的设计企业能力还太弱。“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在这样的服务理念下,ICC逐渐摸索出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技术平台+孵化器+培训中心”的推动模式。
3年的探索终于迎来了今日的蓬勃发展。目前,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数量已从2000年初的24家,发展并稳定保持在100家左右,企业数量和年销售额双双位居全国第一;上海企业的设计能力已从2000年的0.6微米跃至现在的0.13微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设计业中高级专业人员也从2000年的400人,发展到如今的3800多人。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成长历程,不仅“开创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基地式集群发展的先河”(引自国家科技部的评价),更是上海依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做大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典型范例。继ICC之后,以新药筛选与安全评价、生物信息学、模式生物、都市工业设计、信息安全、微机电系统加工为代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12个国家级专项和4个地方重大专项共同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
专利数据服务:提高创新效益
去年11月,国内汽车车灯市场的领头羊――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对一种新型车灯萌生了开发兴趣,但担心重复研究,或是研发出的产品出口侵权。带着这样的疑虑,公司研发主管徐先生找到了恒和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徐先生的描述和要求,恒和顿公司对该型号车灯的技术专利情况快速进行了检索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尚无该类产品的专利申请。考虑到产品将来的海外市场前景,恒和顿又搜集了美、德等国相关产品的专利信息和专利范围,帮助小糸车灯在国外技术基础上作了改进创新,进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灯。
对技术发明者来说,专利是把保护伞;对技术应用者而言,巧妙回避专利是一种开发策略;在技术投资者看来,专利信息又是重要的风险指数。围绕专利拓展服务,无疑代表着入世后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据市科委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一批类似恒和顿的专利数据服务公司正相继在上海出现。它们由具有综合知识背景的团队组成,熟悉行业发展动态,以研发为主导的新型技术企业或研究人员为服务对象,从上百万条专利信息中挖掘能支持企业决策的情报,避免重复研究,缩短研发周期,大大降低企业成本。
知识中介服务:疏导技术流通
投标靠协调人、挂牌托经纪人、专利找代理人,伴随着知识生产的兴旺,一个个围着实验室转悠的新行当也跟着活跃起来。
2000年,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陆续采取了招标制,一批科技项目管理人应运而生。项目启动、实施和验收,协调人全程跟踪,科研外的大小事务全部揽入手中。他们不仅帮教授、高工写标书、算成本,还同他们一起预测市场前景,分析竞争对手,难怪科学家们个个“买帐”。在素有“无板市场”之称的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穿着“灰马甲”的产权交易经纪人整天不得闲,由他们代理的席位,在项目推介、赢取资金方面总是“一马当先”。“灰马甲”不仅热心替科学家出面谈钱,还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科研观念:以往科研由着兴趣走,如今市场是路标。
翻开上海科技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原本默默无闻的知识服务与一向唱“主角”的知识生产将以相同的速度齐头并进。2007年,知识服务业的增加值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将达到30%以上,服务于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条件支撑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全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达到15个左右,孵化基地总量增至40个,入驻中小科技企业1500家;全市技术合同年成交额升至200亿元,技术产权年交易量赶超2000亿元。届时,上海将成为海内外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等创新资源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创业投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