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应率先成为“研发之都”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26

  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将成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一要求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尽管人们对这一目标的确立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但经济形势的发展已对上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在四大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上海建成中国的研发中心。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亚洲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全世界都在预测21世纪是否将成为“亚洲世纪”时,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有一个预言,他认为,评判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否领先世界经济,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够成为技术创新之源。由于当时世界的主要技术创新源在美国,因此他预言21世纪仍将是“美国世纪”。
  20世纪尾声里经济的发展态势印证了克鲁格曼的预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进一步向人们显示了这样一个规律,靠引进发达国家加工流水线而繁荣起来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十分脆弱,不掌握技术创新源,所谓的工业化扩张最终只能是不断地形成经济泡沫。
  从统计数据上看,如今的中国制造业确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居世界第4位,某些产品已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中国东莞已成为世界电脑资讯产品制造业重要基地,许多产品已占全球市场相当份额,电脑整机所需零配件95%以上可在东莞配齐。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占世界产量的43%,电脑键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彩电占23%,化纤占21%,冰箱占19%。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地区已成为中国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然而,如果剖析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就可以明显地发现,我国制造业基本上以加工业为主,重要产业的核心设备、技术和原材料市场基本上都掌握在外资手中,中国引入外资所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巨大的最终产品市场。从被我国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资企业看,这些企业的研发中心基本上都在海外,引入中国的只是加工流水线,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也十分简单。从全球产业链角度观察,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尽管这一过程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但作为改革开放已20多年的中国,尤其是作为将目标定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仅仅引入这类制造业已显得远远不够了。
  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国制造业升级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材料工业与装备工业的落后,这可以从我国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出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轻纺工业产品,而进口的则是技术含量高的装备机械和精密材料,如我国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
  很显然,为了摆脱我国制造业的这种窘境,需要培育一大批具有竞争性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在工业品制造和交易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力,在世界同类产业中处于领头羊地位的跨国企业。这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一个充满创新能力和氛围的体制环境。
  上海历来是我国科技与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每年的科研成果不少,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却不多。我所在的大学是一所知名的理工科大学,我曾经问过我校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有多少科研成果是我们自己原创的,他的回答使我大吃一惊,他说不会超过5%。专门从事技术创新的高等院校尚且如此,我国的研究开发能力之低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这种情况对上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率先成为中国的研发中心已成为上海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上海在营造投资环境、引入大公司、大集团总部等方面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大城市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日益趋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这一因素会极大地冲击上海实施二产、三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发展制造业的重心应放在成为大企业研发中心上。为此,上海必须将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与企业体制改革相结合,营造一个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科教兴市环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