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药物所引资开发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3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最近同某跨国医药集团签订一份合作协议:外方向药物所提供180万美元,药物所则奉送外方1500个我国特有的天然化合物供其筛选候选新药。这让很多人吓一跳:天然化合物成为新药的可能性将近一半,这样做不是要流失我国的化合物资源吗?但补充协议却是:药物所照样有权筛选这1500个化合物;而外方即使筛选出候选药物,也无单独开发权利,必须双方合作,共享知识产权。这份协议让许多国外同行刮目相看:上海科学家的市场意识强了,既会争取外资,又会保障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告别了过去的“赔本买卖”。
  “这是吃了多次大亏后才学会的。”中科院院士、药物所所长陈凯先痛心地介绍。该药物所是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的主力军,多年来成果迭出,却形不成“重磅炸弹”,“轰”
  不开国际医药市场,其症结就在于重知识轻产权。如该所研发的石杉碱甲治疗老年痴呆,药效明显强于国外同类药,但科研人员没有申请专利就公开发表了论文,让美国一家医药公司“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投入少量资金就进入了临床研究,预计不久即可上市进而获取高额利润。还有,曾研发出的蒿甲醚治疗疟疾、丁氧哌烷消解砒霜毒,药效都很显著,但都因为没有申请专利,变成了人人可用的成果,有的成果甚至还被外商抢先申请了专利,反而使自己研制的创新药不能走出国门、称雄国际市场。
  创新药物研究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据国外统计,平均要在10万个化合物中“大海捞针”,才有可能研制出一个新药,时间长达10年左右,耗资5亿美元。不申请专利就公开新药的化学结构和工艺技术,等于为外商作嫁衣,无偿替外商省下了耗资巨大的基础研究费用。一桩桩“赔本买卖”唤醒了上海药物所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如今他们每发现一个有苗头成为候选新药的活性化合物,总是率先申请专利,然后再发表论文。仅近2年,药物所就申请专利41项,其中9项已获得国内外专利。
  可喜的是,药物所运用专利赚钱的能力日渐增长。最近,该所又做成两件漂亮事:一是将刚进入临床研发的国家一类治疗肿瘤新药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进行技术转让,不仅获得转让费3420万元,产品上市后,受让方还要连续12年将销售额的3%返回药物所。二是将治疗老年痴呆的乙酰胆碱酯酶在国内和欧洲同时进行临床研究,“一个新药要想敲开一个国家的大门,就要率先在该国进行临床试验。国内国外同步作临床,目的就是尽早进入国际市场抢地盘。”据了解,这两个药物尚未上市,就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药物所的“如意算盘”打得实在是太精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