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市科委3月17日为上海科技创新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政府资助与企业自建相辅相成,大力构建一批世界级研究机构,这意味着上海建设知识生产中心进入了实质性推动阶段。
在科学史上,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曾多次点燃科学和产业革命的导火索。上海建设世界级的研究机构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选择。市科委有关负责人在介绍这一工程时说,现代文明的推进,有很多是受惠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重大发明:贝尔实验室发明了电话,卡文迪什实验室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劳伦斯回转加速器实验室研制了新型高能的回旋加速器……时至今日,知识生产能力的强弱更成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上海要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获得成功,必须成为知识生产的中心,而拥有一批世界级的研究机构,是上海成为世界创新之源必不可少的“硬件”。
世界级研究机构具有哪些标志?如何朝世界级研究机构迈进?上海科研院校和企业积极探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提出:“一流名师+开放性+持续创新”。该所邀请在国际神经科学研究领域颇有声望的蒲慕明教授担任所长,又聘请了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10个科学大师担任所学术评委,其中包括3个诺贝尔获奖者。所里平均每周组织一次高水平的中外学术报告。事实证明:一流的科学家是新领域、新思路、新学科的开拓者,他们选择的课题不仅处于世界科技前沿,而且处于世界前沿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上;而国际性的智力激荡,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思维的火花。神经所成立仅3年,已有14篇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和《神经元》等国际一流杂志上。
但蒲慕明认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其原创成果不能是孤立的一时的,而是系列的持续的,其社会影响深刻而广泛,才能取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都是在国际竞争中经过不断筛选自然形成的,有的要经过几十年的岁月积淀,是几代人实干的结果。让科研院校和企业赞赏的是,上海构建世界级研究机构,没有“多少年诞生多少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行政计划色彩,而是倾力打造一流的创新环境:在基础研究立项中设立非共识项目;给予35岁以下科研小字辈的经费逐年递增;项目评审引入复议程序,科研人员如认为自己的项目有创新点却被评审专家否定,可提请市科委另聘专家复审等等。
上海建设世界级研究机构将实行政府资助与企业自建并举,引进与培养并举。市科委决定在生命科学、纳米等优势领域、前沿科学领域和基础研究中,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和科研设施投入,培养和扶持研究机构走向世界级水平。同时欢迎国外一流研究机构入沪,鼓励申城科研院所和企业与国外一流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市科委还将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跨国公司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