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加快城市疾病预防体系。3月17日,记者走访本市公众健康安全屏障的“中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上海正不断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综合水平达国内一流,“十五”期间还将投入1亿元,建设病原鉴定菌毒种库、检测生物样品库等,使疾病预防控制、反应能力再上层楼。
面对突发事件如何才能忙而不乱?预先准备是关键。上海十分重视各类应急处置预案的编制工作,并不断完善指挥系统设置的科学性,加强运作程序、技术步骤的规范化。针对各类重点传染病,疾控中心分别制订了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并每年更新。针对重大疫情、暴发疫情和生物因子污染的应急处置预案,还获得了有关专家作出的“组织指挥体系完整、运行程序切实可行、操作步骤严格规范”的高度评价,在保障APEC会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处理突发事件,贵在“神速”。本市强化管理,让四个“第一时间”贯穿突发事件处理全过程―――每天24小时双人值班,接消息后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和有关行政部门;无论多晚,一个呼机通知应急处置小组,小组成员立刻整装出发,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简化检验程序,样品直送检验室,在第一时间开展应急检验;结论形成后,立刻通过电话口头报告应急处置指挥部门,在第一时间落实应急预防控制措施。
“快”要以“强”为后盾。中心便致力于加强应急检验能力建设,提升整体检验水平。除政府投入外,先后自筹2000多万元添置高分辨率磁质谱仪等检验设备,使硬件设备达到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此外,针对本市经常发生的中毒事故和常见危害公众健康的病原微生物,中心先后开发应用检验新技术、新方法40余种。目前,中心已被评定为国家认可实验室,综合水平与国际接轨,今年还将建设应急实验室和现场快速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