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科技的新跨越
2002年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举填平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四年的空缺;与此同时,上海获得原创性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自然科学奖项总数也占了全国33%。这一喜讯非同寻常,它标志着上海科技的新跨越,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与领悟。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始性创新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成败的试金石,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基础条件。过去20多年,我国在加强“原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不小。国家自然科学奖连续四年空缺即是突出一例。在产业基础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韩国的四分之一,特别是高技术领域里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为跨国公司所有,有的甚至设置了重重专利壁垒。这对我们目前以引进与模仿为主的产业格局构成极大挑战,无论出口贸易或产业发展,都已出现并将继续出现愈来愈多的法律纠纷。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有再多再好的成果,再接近国际水平,也难以形成新的产业。有鉴于此,上海已连续5年设立基础研究课题专项,连续10年设立旨在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启明星计划,去年还设立了非共性项目补立评审程序,以期加快“原创”的进程。此次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蒋锡夔院士领衔的课题组,经20年寂寞长跑获此殊荣,其方向性、突破式的开创价值委实令人鼓舞,它表明上海在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上树起了一个重要里程碑。
现在有人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却难以成为科技发展中心。理由是,搞基础研究必须耐得住长期寂寞,以致穷其一生,甘为淡泊,而上海灯红酒绿,诱惑太大,“要搞基础研究非走出闹市1000公里不可”。这种思想观念上的片面性,一方面来自对经济中心城市与科技发展中心的因果关系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来自对广大爱国敬业科学家的奋斗精神有所误解。历史表明,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崛起,大多发端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源头;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转移,从15世纪的威尼斯、18世纪的伦敦、巴黎,到20世纪的纽约、东京,也完全是以科技发展中心为先导而演进的。离开科技发展中心的支撑与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别说不可能建成,即使已经建成了也将淘汰、消亡,如同威尼斯如今变成旅游型“水城”一样。因此,上海要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先决条件就是首先要成为科技发展中心之一。所谓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正是这一进程的形象写照。对此发展大势,应该说上海几十万科技大军殚精竭虑,绝大多数是心知肚明取得共识的。77岁高龄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蒋锡夔院士,正是上海科技界的突出代表;他的成功,只是成千上万科技勇士攀登华山天险的首开纪录。更多、更辉煌的“原创”捷报将在征途前方频传。
上海成为未来科技发展中心,既是世界科技、经济重心转移的必然,又是它实现战略目标的必需。然而,必然不同于恩赐,必需也不等于现实。事实上,上海在推进原始性创新、特别在基础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如观念上,由于我国传统“科技”是以技术取向而不是以科学取向的,这实际上是把以抽象知识和深邃智慧为特征的科学,混同于以实用性和功利性为特征的技术。而搞基础研究是来不得急功近利的。又如在政策上,我们过去偏重技术、轻视科学,强调以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诚然无可厚非,但科学是技术之源,因此必须提高基础研究比重,否则“原创”必然缺乏土壤与条件。再如管理上,我们在人才选拔、课题申报、资源配置、成果评审等规章制度上也存在着不少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形式主义的弊端。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改善,上海在实施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中一定会与日俱进,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