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口帮扶云南成绩显著
“扎扎实实抓援建,真心诚意帮扶贫”。在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扶贫对象文山、红河、思茅等地州,出现了经济增长不断攀高的喜人景象:去年,三地州GDP增速都保持在9.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速度近2个百分点;今年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文山州的苗族代表,曾向参加云南代表团讨论的温家宝同志反映:当地的公路已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温家宝当场承诺要派组作专门调查。正在文山地区对口工作的上海援滇干部们表示上海会采取多种形式,使今后的对口支援重点进一步向“路”靠拢,以谋求扶贫领域里的新突破。
1996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6年来,上海以递进方式奏响扶贫“三部曲”,以完成从“温饱”到“小康”的探索之路。第一步,用“五个一工程”建“温饱村”。即“建一所学校、一个卫生所、一个小水窖、一个沼气池和上一个种养殖项目”,帮助贫困山村改善基本生存条件,解决温饱。这个带有上海创意的工程被祖国西部亲切地称为“白玉兰工程”。仅去年,上海在文山、红河、思茅援建的温饱村就有300个,6年总数已达1037个。解决基本温饱后,上海第二步立刻选点建“安居温饱村”。上海用独创方式指导当地农民学会烧窑制砖,自己动手建房,帮助他们告别世代居住的茅草房,住进砖瓦房。1999年以来,上海在援建的5批安居温饱村中,已建瓦房9000多栋,圆了几代村民“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第三步,上海在文山、红河、思茅对口的23个县中,各选一个村建“奔小康试点村”。在这批村内,援助已开始转向农贸市场、科技文化活动室等建设。就发展生产而言,在“温饱村”,上海帮助解决为生存而开展的“生产自救”;在“安居温饱村”,上海各区以提供优良品种为前提,引导大家发展优势种养殖项目;在“奔小康试点村”,则分批发放小额贷款、投资贴息等,以鼓励有条件农民发展庭园经济和县域经济。
当前,部分脱贫开始奔小康的农民,迫切呼声之一就是尽快建设村、乡、县、城相通的公路。位于西南边陲的思茅西盟县小寨村,几年前还是一个尚未脱贫的“原始村落”,在杨浦区的对口扶贫中,依靠当地村民的艰苦奋斗,已加入“奔小康”行列。去年底,杨浦区领导带着足够资金赴滇问“小寨”还需什么项目,村民说:“帮我们修通一条村路吧!”近年来,从思茅到西盟到中课乡的公路已由云南省和思茅地区出资建成,但小寨村到乡的公路尚未连通。当“路通财通”真正成为上海对口云南地州的“内生”需求时,杨浦区立刻满足了山村的要求。同样,在文山,虹口、闸北、南汇等对口干部已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路“排摸”;在红河,松江、金山等区也有类似动作。
据悉,6年来沪滇两省市通力合作,上海在对口帮扶中已对文山、红河、思茅三地州23个贫困县,共投入资金3.85亿元,实施以“白玉兰工程”为主的1700多项各类帮扶项目,援建希望小学215所,白玉兰卫生室567个,救助失学儿童1.02万名,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29亿元,使受援地区20万人直接受益,帮助128万人改善了就医和上学条件,为云南大面积脱贫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