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是情--解读上海城市精神
一个历史纪录,在新疆灾后的上海,诞生了―――
自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强烈地震后一周,上海市红十字会接收到市民捐赠现金113万元,物品148万元。
“没有任何的组织号召,市民在如此短的时间,自发地捐赠了如此大的金额,这在上海赈灾史上,前所未有!”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袁惠章感慨万分。
是什么原因,无数人爱心汇涌?是什么力量,霎时间集腋成裘?
百闻不如一见。
爱心不登记
“哎呀!前后10秒。那个出租车司机留下一天的营运收入600块钱,刚走。”下午4点,记者踏进上海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滕桂香一脸惋惜。
桌上,一堆五元杂着十元、十元裹着钢嘣的钱币还未及收起。亚通公司出租车司机张耀忠将自己从凌晨跑到现在挣来的全部,连同他随身携带的所有,留在了捐赠处。
记者七转八拐,好不容易与他接上电话。
“听说你爱人也下岗了,怎么想到来捐款?”
“怎么想?做人勿能想得太多,平安是福。”
“那怎么想到新疆灾民?”
“他们不平安呀。”
纯朴的话语,纯朴的心愿。厚厚的“捐赠情况汇总”,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纯朴的身影:十几分钟前,下岗女工胡炜芬来过,掏出了她在水产市场打工的整月收入1000元;半个小时前,两个孩子来过,捧进了上钢九村幼儿园晶二班小朋友倾囊而出的300元;一个小时前,退休工人陈霞来过,背进了30件棉袄,还有70件棉背心……
他们来了,可在说明捐赠理由的登记栏里,几乎所有的人,选择了空白。
何必理由,善良不需要说明,爱心不需要登记。而这善良与爱心,正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最至珍的奠基啊。
“我想捐两元钱给新疆的小朋友买棉被,可以吗?”记者看到一个穿着大红袄的稚童,站在了赈济部门口,仰头发问。
缠了父亲一夜要来捐款,刚读二年级的林子钧最终是用三个“错误”的代价,捐出了翻遍口袋还没凑足的两元钱―――他的致灾区人民慰问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童(同)龄人,我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这是我小小的一份心意,请收下吧!2003年2月29日。”一个别字,一个子虚乌有的日期,最懊恼的还是第三错:决心已经表过了,可掏了又掏,数了又数,身上只有一块五。收款的阿姨笑,帮他垫齐了捐款两元整。小子钧涨红脸:“谢谢阿姨。”笔挺一鞠躬。
人格投资
章逸菁在下午5点多,牵着11岁儿子的手,走了进来。
“我说明一下,这500元里,有100元是儿子的压岁钱。”妈妈十分利落。
“愿意吗?”记者俯身问。“妈让捐就捐。”儿子有些闷。
也许是母亲的一次决定,也许是儿子的一次服从。“就是要叫儿子来,让他感受做人的责任。”捐赠是一种付出,又何尝不是一次投资呵,是对孩子身心的投资,是对孩子人格的投资,更是对我们共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未来投资。
最大一笔捐款来自上海中房拆迁公司的员工。瞅着空档,滕副部长向记者介绍,“我从没听到过这么精彩的动员”。在中房拆迁公司十周年庆典大会上,总经理桂国杰突然大声发问:“大家有饭吃吗?”黑压压的会场一片惊愕,少顷是海啸般的呼应:“有!”再问:“你们有衣穿吗?”应声如雷。“新疆灾民正缺吃少穿,怎么办吧!”说时迟那时快,桂总已经摸出800元。“不能没有责任感啊,它是一个人的立命之本,也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根。”那天,滕副部长带去的5只空募捐箱,搬回时已盛满沉甸甸的“责任”―――20余万元。
“5.1万元”,又一笔巨额捐款引起记者的注意。那是地震当日,51位正在上海休假的援疆干部,听说对口援助的阿克苏地区要为百里之外的伽师震灾区捐款,51个上海人,51片赤子心,长途电话声声喊:“千万别忘了!我们也是新疆人!!”仅仅一天后,眼见身边的上海市民踊跃捐赠,51位将与新疆共度三载寒暑的上海干部岂肯落后,“阿拉新疆上海人”,双重的身份,双重的责任―――每人又捐1000元。
这次年岁最大的是九四高龄的教授郭迪,认捐1万元。那天来送钱的女儿说起,家里人也曾劝他少捐些,“老爸煞煞清,‘94岁啦,能捐一次是一次,对口伐?’”
寸草相报三春晖
“我要捐10万元给新疆灾区,能用信用卡直接划账吗?”电话那头,一个嘶哑的男声。
记者一阵喜啊,个人捐款10万元―――谁?!抬腕看表,赶紧记下时间,18点50分。可记者再不能记下更多,“格辰光,社会帮我忒大了。”再问、再问你是谁?“我是一棵草。”电话挂断了。
这时,走进一位50余岁的妇女。青浦退休工人袁永菁捐款500元,还有妹妹听说后托她代捐500元。谁料几分钟后,她急急忙忙返回:“叔叔婶婶打我手机了,一定要我代捐100元。”事毕,离去匆匆。人还未走下楼梯,手机声声响。她第三次进来了,摸出两张百元大钞,似带着三分歉意两分羞涩:“这回是我妈妈的。”
这是一种善的互动。人是社会中的人,城市精神的登攀不可能是独行者的孤身跋涉。心与心通,是在彼此真情付出的同时,彼此真情的互动,在塑造城市精神中不断实现着集体的境界提升。
不是吗?没有社会的互动,盲人李东怎可能史无前例地踏进大学校门:是社会的慷慨解囊,为他买来价值6万元的读写仪;是社会的无偿援助,为他送来每本4000元的教科书;也是每日里班级同学的争相牵引,大学之路不再是畏途……所以,李东也摸索着走进红十字会,送上了被叠得整整齐齐的1000元。
也是因为互动,残疾孤老吕民族,在病榻上艰难地举起双臂,捧出他的2000元。这位当年被好心人收养的孤儿,这位多年被邻里热心照顾着的孤老,如今每个月都将600元退休金省下一半,捐赠给天南海北与他一样需要关爱的人。
赈灾部的小沈告诉记者,吕民族瘫痪了不能起身,可捐款时笑得灿烂:“我不想只做月亮,我也要做太阳。”
走出灯火通明的市红十字会大楼时,捐助热线电话仍响个不停。
这座城市,胸襟因为责任而博大;
这座城市,精神因为真诚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