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一颗“汉芯一号”,让世界听到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强有力的脉搏。国内首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18微米DSP芯片及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今天诞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示着我国在DSP核心芯片技术领域登上了国际竞争舞台。
人们大多熟悉电脑中的CPU中央处理器,其实DSP即数字信号微处理器,与CPU一起被公认为芯片工业两大核心技术,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拥有。手机、MP3、数码相机、机顶盒都是由这颗芯支持。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使用近100亿人民币的国外DSP芯片,且这一支出还在持续上升。而“汉芯一号”的出世,将大量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在信息家电、音频处理等领域大展身手。
上海“汉芯一号”是使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半导体工艺设计的16位DSP芯片,它同时具有32位运算处理内核,运算能力达到每秒2亿次指令以上,具备高速、低功耗等特点。该项目同时申请了6项专利和专业的布图保护。与“汉芯一号”同时诞生的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将使“汉芯一号”有能力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在国产电子整机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目前,独具魅力的“汉芯”已进入国际市场并接到超过百万片的订单。
“汉芯”的诞生,验证了上海集成电路区域产业链的成熟。它全部由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青年团队设计,在上海中芯国际生产,上海威宇科技封装,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测试。全流程的本土化,打造出这颗名副其实的“汉芯”。
孕育“汉芯”的过程,也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上海提出集成电路设计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三年来,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由10多家增长到86家,设计人员3800多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累计产值超过12亿,最高设计水平达到0.13微米。不仅DSP芯片中出了“汉芯”,CPU芯片中的“神威一号”也代表了国内先进水平。IC卡的研发也由单一的交通卡向金融卡、身份卡以及跨地区,几卡合一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