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上海产业转型定位
在2月26日举行的新型工业化专家座谈会上,上海的产业定位成为沪上经济学家议论的焦点。正如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所说:“上海的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而按照国外经验,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之间是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如果产业选择错误,走上弯路,将至少耽误5―8年的发展时间。”
警惕产业空心化
“上海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前应首先解决上海要不要再继续发展制造业的认识分歧。”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的观点其实反映出目前沪上经济领域颇为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上海当前的竞争力主要还是来自制造业,退出制造业为时尚早。另一种观点认为,参照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消费型和服务型的角色和功能,上海的发展定位应是逐步退出制造业,而以金融、贸易和专业服务为主,在长江三角洲和全国起龙头作用。
郭重庆认为,上海眼下放弃工业化道路是不现实的,由于就业、税收及地区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以及要素的空间布局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上海的制造业还是要发展的。干春晖则提出,上海应警惕产业空心化的趋势。的确,上海发展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但如果就此退出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一下子跟不上,这个城市就会出现问题。
上海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振华表示,上海应该从二、三产业融合中寻找发展空间,把注意力从实物的制造转移到制造与服务相结合上来。未来的制造业生产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服务产品,产品的价值有七到八成来自于服务。
辩证看待商务成本
与会专家认为,上海的商务成本的确在上升。一方面,人均GDP上升,带来劳动力价格上升,与此同时,土地价格高导致写字楼租金高、政策优惠空间减少、交通拥堵和不便等一系列问题。而商务成本上升,将使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商投资企业硬拉到上海,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但专家们同时指出,不要把商务成本看成是制造业的障碍,商务成本上升,使一个城市的产业门槛提高,这恰恰给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促使其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因为后者的土地、人力成本占其整个成本比较低。事实上,如果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看商务成本,上海仍然是国内百元权益利润率最高的城市。
主动寻找辐射长三角的机会
专家们认为,上海与长三角经济圈地区普遍缺乏利益协调机制,这使得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上海经济的辐射作用受阻。目前,上海尽管对外开放度走在国内前列,但对内开放局面尚未完全打开,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辐射影响力尚没有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地位优势,以致于有一种说法:“国门能打开,城门打不开。”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浣尘表示,没有长江三角洲的共荣,上海上不去。光靠6300平方公里的面积很难发展。但是行政区划难以改变,上海应该从市场的纽带上动脑筋,加强与长三角的联系。比如交通网络,上海就应加速主动出击,加速辐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