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2002预算执行情况及2003预算草案报告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4

  关于上海市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3年2月16日在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一、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02年全市财政收支执行
  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7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完成预算116.8%,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282.6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120亿元,收入总计882.4亿元;地方财政支出8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完成预算115.2%,加上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3.3亿元,支出总计881.1亿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余1.3亿元。
  (二)2002年分级财政收支执行
  2002年,市本级财政收入2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完成预算106.6%,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125.2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81.4亿元,收入总计334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333.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完成预算116.2%。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结余0.1亿元。
  2002年,区县级财政收入429.6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完成预算125%,加上中央和市两级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调入资金等157.4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38.6亿元,收入总计548.4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54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完成预算114.6%,加上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3.3亿元,支出总计547.2亿元。区县级财政收支执行结余1.2亿元。
  2002年预算执行特点:
  第一,财源结构优化拉动全市收入增长。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9.1个百分点,超预算16.8个百分点,除税收征管效率持续提高的因素外,主要得益于经济财源结构优化的拉动效应。一是持续多年的扩大内需政策累积成效显现。二是活跃市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速。三是提升上海城市功能的社会服务业全面拓展。
  第二,经济税源扩展支撑区县持续增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总体要求,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导向和财力转移支付倾斜的效应,较好实现“一城九镇”、“一业特强”和降低商务成本等财税政策的效益。区县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在财源结构优化的同时,新增经济税源不断扩展,扩大了区县税基。
  第三,经常性支出保障基础性需求。在确保各项行政事业经费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财政资金“有进有退”的要求,整合调整存量、合理配置增量,重点保障全社会公共需要的基础性领域。一是落实行政管理费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和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保障政府履行职能的日常运转需求,适应政府实行政企分开,改进宏观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确保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支农支出等三项法定支出增长,保障科教兴市战略实施的基础需求,落实对困难区县薄弱学校达标工程专项补助,推进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快高等教育形成特色优势;加强对基础性科研、原创性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同时,专项安排农业税费改革专项补助资金,确保本市郊区农民的税费负担降低60%左右,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增加社会保障性支出,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特困矛盾,逐步完善基本社会保障支出体系,同时,落实城乡低保和外来人口综合管理队伍经费,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建设性支出注重可持续发展。一是增加建设性财政投入总量与激活民间投资相结合。同时,探索政府建设财力运作政企分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放大效应,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城市与产业的建设改造。二是各级建设性财政投向体现发展战略重点。市级建设性支出围绕实施“四个中心”国家战略,重点保障“三港、两网、一江”等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总体规划布局的骨干项目。三是有计划地减轻建设债务负担。市与区县两级政府加强建设债务管理,维护政府性融资的良好诚信度,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2003年预算草案
  2003年上海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二次会议精神,把握筹办世博会的机遇,扩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进度,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努力营造依法理财治税的环境,规范财税运作行为;确保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确保改革、稳定、发展的必需支出,确保各级财政收支平衡。
  鉴于所得税分享比例调整,为便于同口径比较,对2002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作相应调整,以同口径为基数,编制2003年预算草案。
  (一)2003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
  2003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770.6亿元,比2002年增长13.6%,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等301.1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120亿元,全市收入总计951.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951.7亿元,比2002年增长8.4%。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二)2003年分级财政收支预算
  2003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298.3亿元,比2002年增长10%,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等138.1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81.4亿元,市本级收入总计355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355亿元,比2002年增长6.3%。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03年,区县级财政收入预算472.3亿元,比2002年增长16%,加上中央和市两级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等163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38.6亿元,区县级收入总计596.7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预算596.7亿元,比2002年增长9.7%。区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三、为全面完成2003年预算任务而努力
  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和全球性通货紧缩态势忽隐忽现;我国经济启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适应世贸规则、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上海面对机遇与挑战,肩负率先改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为全国发展多作贡献的历史重任,迈入以筹备世博会与规划建设世界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标志的新一轮发展时期。新时期、新要求,赋予全面完成预算任务更为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接受各级人大监督帮助,与各区县、各部门一起共同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扩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出口与激活民间投资并重,努力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开拓性,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巩固财源基础。对现有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宣传辅导力度,提高执行效率,扩大实施效应。围绕构筑以“三港、两网、一江”和环保绿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完善;围绕建立以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四大产业基地为重点的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落实融资担保和降低商务成本的各项财税政策;围绕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外贸出口增长,全面落实出口退税等扶持政策;围绕提升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对“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再就业工作的投入;围绕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继续发挥各区县政府关注、支持财源培育的效率优势,推动建立区县产业的错位发展新机制。同时,逐步建立财政风险预警监控系统,逐步扩大政府偿债基金规模,切实防范和规避财政风险。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推动上海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进度。按照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目标要求,各部门预算执行中支出内容的细化,要根据公共需要核定;待核预算资金和可调整待批项目,要确保支出的公共性;支出项目跟踪问效的管理,要突出满足公共需求的效率和效益。财政资金分配,试行评审制度,以公共性评判为核心,科学界定财政支出“有进有退”,形成优化部门预算的长效机制;财政资金管理,明确责任主体,与政府职能“强化、弱化、转化”同步确定管理责权关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共同理财的积极性;财政资金运作,实施归口管理,切实发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优势,与财政部门共同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财政资金监督,确保预算目标,坚持没有预算不列支出,严格“收支两条线”,严肃“预算一年,执行一年”,确保本部门预算执行实现既定成效。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进度,建立全市公共支出项目最低财力保障制度,促进区县均衡发展,统筹有限财力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努力营造依法理财治税的环境。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和国家有关财税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建设社会诚信基础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构建起完善的财税信用体系,强化预算、纳税和财务会计三个财税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导向效应,积极营造财税行政执法相关主体相互制约的法治环境。按照多边贸易规则和我国政府的对外承诺,加大政策法规的清理力度,加快建立与世贸规则和扩大内需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规定》,健全立法机关、财政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审计部门等形成合力的预算执行监管体系,切实提高财政预算执行的质量和效率;认真执行新《征管法实施细则》,全面推行《上海市税收征管业务规程》,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加快税收征管的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扩大实施新《企业会计制度》,严格会计从业资格年检和法人代表会计责任追究,规范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的从业行为,切实治理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加强宣传财税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财税法治意识,增强社会各方面对财税行政执法的监督效应,推动上海财税运作法制化。
  (四)切实提升财税专业运作能力。各级财税部门按照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在转变观念中开拓创新,加强宏观管理,不断提升财税专业运作能力,保障预算规范执行、有效实现。扩大财税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税行政信用分类管理,自觉按照财税行政执法的要求,积极采纳财税服务对象的合理化建议,不断改善财税工作质量;推进财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上海财税网站”,以信息化为依托,在政务公开、法制宣传、社会查询和办理涉财涉税事项等方面,拓展财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财税管理效率;强化财税系统内部管理,加强财税干部政治、业务、技能培训,推进财税系统文化建设,提高财税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财税专业运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2003年预算任务全面圆满完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