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体系,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会场内外,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成了代表们议论的热点。
在分组讨论会场,厉明代表告诉记者,从1995年至今,他和同事们已经为100多名生活困难的市民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如为身患尿毒症女职工解决医疗费用,为困难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提供援助等。本次人代会上,厉明等11名代表建议上海应尽快制订《上海市法律援助条例》,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权益。
这两天,记者在翻阅厚厚一叠议案和书面意见时发现,许多代表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急需社会关爱的困难群体。冯玉萍等代表建议,通过对就业年龄段低保申请人实行劳动就业承诺制,加强劳动就业与社会救助的机制衔接。卢汉龙等8名代表提交的议案,则提出本市要抓紧制订有关社会救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卢汉龙代表说:“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本市的社会救助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根据几个月的调研,他在议案中提出,政府要着重加大对低收入贫困群体,患大病、重病的困难人员以及因突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并鼓励社会力量对困难群体予以各种形式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