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信息化生活展翅飞
加快信息化是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使城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2007年基本形成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的格局,初步构筑“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同时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上海人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96年上海启动“信息港工程”开始,上海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卡的成功运作,电子政务不断推进,电子商务不断完善……上海,这片百年来领风气之先的热土,正发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化革命。
身在美国照样料理楼组事务
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瞿中居委会支部书记王锦音的电脑中,保存着一封特殊邮件,这是居民周老先生从美国发给居委会的。周老先生退休后,“荣任”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瞿中居委会的楼长。前年,住在美国的儿子将老两口接到美国去小住一段时间。故土难离,尽管儿子十分孝顺,带他周游美国,但他仍时时刻刻念叨着五里桥。为了让父亲多住一段时间,儿子打听到,父亲在出国前曾参加居委会书画社的绘画活动,居委会已将只在社区内网展示的画展搬到了卢湾外网上,于是,他设法找到了父亲的画作。
周老先生散步回来,看到自己的画作上了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此,他的旅居生活开始充实起来。凭着一台电脑,即便远在美国,楼里的大小事儿他都可以料理:楼上的小两口吵架,周老先生打听到他们的邮箱,分别发封Email劝劝;楼里卫生检查了,就告诉楼里热心公益的老哥们,要注意哪几个死角;闲暇时,与街道的老哥们在网上聊聊天,将异国风情细细描绘。
与周老先生一样,如今,上海的市民都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方便。随着社区信息化的推进,网络的办事能力不断加强,大到申请工作、结婚、买房,小到针头线脑,只要轻点键盘,一切全不在话下。
近一年来,政府部门纷纷在上海门户网站上建起了办事平台。目前,已有近150项事务可在网上直接办理。到2005年,上海将有八成以上的社区实现信息化。
社区老人赶信息化大潮
五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时,上网曾经是时尚青年的专利,“网站”、“链接”“Email”、“QQ”等网络新名词听起来拗口难懂。如今,随着社区信息化的推进,街头的许多大爷大妈们开始接触这些新名词。
闸北区大宁街道居民沈菊妹,丈夫在深圳经商,儿子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以前她每月与儿子和丈夫通长途电话,要花好几百元钱。在学校电脑班学会使用电脑后,她几乎每天通过电子邮件跟儿子和丈夫交流,轻松自如,花费又少。远在海外的儿子接到母亲发来的“伊妹儿”,异常兴奋:没想到老妈50多岁了,还能赶新潮。
1998年以来,临汾街道离休老人郭老先生自费三万多元,购置了家庭办公自动化,开始积极参加街道里组织的电脑培训,对自己进行电脑扫盲。现在他不仅可以熟练运用电脑,而且成为“电脑专家”,谁要有什么不懂,他总是尽力相助,乐此不疲。
网上凸显社区文化品位
“还记得从前嘈杂脏乱的市场吗?还听得那些此起彼伏的吵骂吗?如今,这些都远离我们的生活,到几个小区走走,见到的是整洁美丽的环境和人们安适恬静的生活。新时代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文明的重要了。”这是五里桥网站上的一篇学生习作,孩子的眼光真实无邪。几年来,五里桥变美了,五里桥变文明了。街道书记沈敏说,“这些变化得益于我们社区文化的建设活动,网上宣传自然必不可少。”
在五里桥的网站上,书画展特别引人注目,骏马欢快奔腾,雄鹰展翅飞翔,小猫憨态可掬……这一幅幅字画都是街道夕阳红书画社里老人们的杰作。
与此同时,五里桥街道的各个居委会还别出心裁,相继推出了“网上音乐会”、“网上晚会”、“五里之星”等专题,既丰富了居民生活,又推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打开闸北区大宁街道网站,“科学驿站”、“好书天地”里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多彩,“我的书评”、“社区学校”里居民们相互交流着体会。据了解,大宁网开通才五个月,上网浏览人数就达13000人次。街道团工委书记小刘告诉记者,以前办个舞蹈班、英语班什么的,居委会的同志到处张贴通知,即便这样,效果还是不理想,常有空班现象;现在有了街道网站,公告在网站上一贴,报名者就络绎不绝。
社区保健乘上信息快车
嘉定区马陆镇的王老师以前是医院的常客,最近一年来,她不仅再也没去过医院,而且身体很有起色。她告诉记者,这一切全都归功于马陆镇医院的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只要输进自己的密码,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每次的就诊记录,每逢季节更替,还能看到医生的提醒。如今,王老师自己买来了血压计,每天坚持测量,如有异常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将情况通报给医疗服务站,医生马上就会上门服务。
陆镇已经建立了两万多位居民的健康档案,更大面积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有了信息化手段,大面积的社区保健成为可能,中心医院、乡镇医院和社区服务站三级联网,建立起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根据这些档案,社区医生可以随时跟踪病人,定期上门服务,而病人也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向医生索取保健咨询。
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助医网”等信息化系统,将极大提高上海的医疗效率和水平。大批市民再也用不着到医院排长队,因为只要登陆医院网站,注册挂号,家中就是你的“个人病房”。
代表放言信息化
范希平代表:信息化社区是构筑“数字上海”的最基本单元。“数字城市”建设必然促进各类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市民将享受到高度便捷的数字化生活。广泛覆盖、按需接入、互联互通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使市民像获取水电等资源一样得到各种通信服务,极大地改善市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吴建中代表:上海发展的后劲不仅仅在于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市民整体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素养理应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基本素养与内在要求。建议发挥社区、学校以及图书馆的网络优势,加强对广大市民信息化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努力将“数字鸿沟”转化为“数字机会”。
倪炳生代表:社区信息化工作重在“以人为本”。政府、企业都应及时了解居民需求,根据他们的切实需要去设计和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让老百姓的生活越变越美好。
吴尧鑫代表:实施信息化建设对郊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在发展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各种困难。建议郊区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切实提高上海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印天同代表:构筑“数字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的规范和信息服务的标准对这项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关系重大,希望有关部门加紧建立相应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