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气息弥漫申城
冬季还未结束,好动的春姑娘已忍不住要露露脸。2月21日,申城阳光灿烂,徐家汇最高气温达到18.8摄氏度,宝山地区则冲高至19.3摄氏度,刷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羊年开春第一热,申城感觉如何?记者昨天实地撷取了一些镜头,与读者共同体味春的气息。
商街:“写”满春意
浓浓春意已经写满商街。下午1点多,南京路步行街一如往昔般热闹,热闹中更多了些舒展。不少行人把大衣、羽绒服脱下,攥在手里;一对异国情侣竟然穿上了短袖汗衫;前几天还少有人坐的大理石凳子,由于气温的升高受到更多的青睐。步行街上的观光游览车,特别是敞篷车,来来往往,人都坐得满满的,驾驶员脸上笑意盈盈……春天来了,冬装、皮靴大甩卖进入了最后的“疯狂”,有的甚至打出了“1―2折”的跳楼价。但年复一年的“老套”早令消费者没了新鲜感,领情的人少得可怜。倒是些新款春装吸引了不少眼球,市百一店东楼的营业员告诉记者,这两天春装销售已渐入佳境。
步行街上冷饮生意火爆起来。世纪广场边一家卖冰冻饮料的小亭子,老板忙得不亦乐乎,据说生意比前几天要高出30%左右;食品一店旁一家洋快餐甜品站前排起了八九个人的队伍,售货小姐大声吆喝:“买饮料,送冰淇淋。”天热加上促销到位,店堂上座率至少有七成。
轨道交通:“热气”没进车厢
中午11:30,记者在轨道交通二号线河南中路站搭乘地铁。站厅内一点不热,加上没有风的干扰,感觉比走在路上舒服。二号线列车车厢内人不多,听得到风机送风的声音,不少乘客站着还在看报,不拥挤的地铁车厢蛮惬意。一号线客流比二号线多,车厢内温度也明显高于二号线,但因为通风状况好,感觉并不闷。早春的这股热气也没有吹进与阳光“近距离接触”的三号线车厢。经常乘坐三号线的李先生认为,之所以不觉得热,可能因为风比较大,车门一开热气会进来,风也会进来。
地铁运营公司客运处负责人表示,上海市轨道交通列车设有自动装置,当车厢内温度超过摄氏28度,冷空调会自动开启;车站制冷设施则由人工调节,过去按照时间规定,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开,但上海气温变化越来越说不准,去年过了9月16日还很热,冷空调根本不能关,“规定虽死,人是活的,现在冷空调开启与否完全取决于气温高低,站内温度只要超过30摄氏度,我们就会立即打开。”
公交:空调车有点尴尬
21日温度不低,但风也不小,上午10点光景走在路上还感觉不出有多热。但一踏上123路空调车,“闷”气便扑面而来。一位坐在窗边的女士,脸已被太阳晒红,她要求售票员打开通风设备,但售票员很无奈,因为通风设备吹出来的是冷风,坐在出风口下面的乘客吃不消。
据观察,这部空调车是豪华申沃车,车厢内设施比较先进,但通风设备的设计显然不合理,出风口直接对着乘客头顶;加上大部分窗户是做“死”的,只有售票员、驾驶员座位旁的窗和中间一扇小窗可以打开透气,难怪感觉比较闷。在随后乘坐的一辆49路空调车上,乘客是同样的尴尬。
2001年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条例》: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和12月1日至次年3月1日期间,以及在此期间外车厢内温度高于28摄氏度或者低于12摄氏度时,经营者应当开启车辆空调设施。除以上情形外,经营者应当开启车辆通风换气设施。按照要求,昨天公交空调车应当开启通风设备。但事实上,大多数空调车并不能做到,乘客有怨言也在情理之中。就目前情况看,在尴尬天气里,空调车也难免尴尬,要么成“闷罐车”,要么成“吹风车”。
医院:看病人数没增加
上午8:50,记者来到了斜土路上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部。门诊大厅挂号窗口前都排起了队,普通门诊的队伍短些,每支队伍五六人,专家门诊的队伍长些,有20余人。
门诊部主任俞济舟告诉记者:这几天,患呼吸道疾病的人略有增加,不过来医院看病的总体人数基本上与往常一样,每天维持在三四千人次左右。他说:“考虑到现在冬春交替,易患流感,门诊部会多开开窗,通通风,让空气及时流通,避免交叉感染;大厅里还安置了茶桶,病人多喝水,对身体也有好处。”
9:45,记者来到了枫林路上的儿科医院。到这里来看病的,大都是被大人抱着的婴幼儿。门诊部主任宋善路称,这几天,看病人数比春节前还要少一些。医院每年看病的小高峰是3月份。进入3月份后,天气变化加大,小孩患呼吸道感染的人数会增加,家长要从现在起就养成注意冷暖的习惯,同时让儿童加强锻炼,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福利院:老人要“捂”着点
虹口区社会福利院里,82岁的谢有才老人没像往日一样穿上马甲,一早听气象预报当天最高温度有18摄氏度,老人顿时“热情”高涨,想少穿一点。巡房的朱医生“明察秋毫”:“今天好像瘦了点?”朱医生一边打趣,一边给老人下“命令”:“下午3点半以前必须添上衣服”。为啥?乍暖还寒时分,老人更需“捂”着点。
将近9点,该做早操了。太阳照在身上已能感觉些许暖意,不过风挺大。管理人员怕老人被冷风吹着,早操仍旧安排在走廊上做。9:50,老人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活动室,因为“老年保健讲座”就要开始了。“春天来了,气温有所升高,不过大家不要急着脱衣,这就好比爬楼梯,老年人不好快上快下。”主讲的余医生叮嘱老人切莫掉以轻心。谢灵惠老人听得非常认真,她对记者说,一定会听医生的话,注意保暖。
午饭时分,工作人员把炸鱼排、青菜、紫菜虾皮蛋汤端进了老人房间。“这个季节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兼顾荤素搭配,合理营养,菜单早在一星期前就为老人拟好了。”看得出,这里的工作人员对天气冷暖特别上心。
新闻背景
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曹晓岗介绍,天气回暖是因为近期没有冷空气南下,申城受暖气团控制,但由于南风劲吹,风力达到阵风6―7级,所以昨天感觉上没有想象那么暖和。
专家指出,2月中下旬出现这么高的气温,在上海气象史上属正常。气象资料显示,历史同期,上海曾多次出现2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其中1999年2月14日最高气温达25摄氏度,2001年2月23日的最高气温23.1摄氏度;而1921年的2月下旬,上海还曾出现28.5摄氏度的高温。
气象专家分析,冬春交替,冷空气还会频频南下,而南方暖湿气流亦日趋活跃,双方不断交锋,造成这个季节天气变化较大。此外,这两天尽管午后比较暖和,但早晚还是较冷,专家提醒市民,乍暖还寒需“春捂”。
22日起,申城受低压槽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转阴有雨,明天雨止转阴到多云。
羊年开春第一热,上海的画面美丽而温馨。但我们还看到了美丽背后的不足,公交空调车的尴尬就是一例。应该说,上海市的公交车近年来有了质的飞跃,外观更漂亮,座位也更舒适。但我们还需要细微之处的“以人为本”,例如空调通风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就需要考虑得更周到些。说到底,“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越深入人心,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灿烂。
我们同样也能从这幅春意图的背后,感受到气象经济的重要性,谁领悟得透,谁运用得当,谁就能在竞争中多一点优势。冬装大甩卖的不被领情与春装销售的渐入佳境,就是极好的对比。同样的信息源,不同的市场对策,得出的是迥然不同的市场反应。靠天吃饭没错,怎么个吃法却更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