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百姓生活更精彩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46

  民生,“两会”永远的话题。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小康的基本要素……代表、委员们展望未来,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在未来上海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市民的生活质量将有更大的提高,人民生活会更加富足。
  《政府工作报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项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人均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支出达1360元,比1990年增长5倍;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为558元,比1990年增长44.5倍。
  有关部门调查还显示,上海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以后,人们渴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渴望有适合学习、交流、愉悦身心的机会和活动场所;渴望享受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消费。
  同时,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别愈益明显。近年来,青年群体对时尚类娱乐文化的需求不断升温;知识人群对经典文化的欣赏成为普遍追求;退休老年人群对健身休闲类文化的需求持续高涨;外来打工者群体对大众化的娱乐消费需求十分突出……可见,在实现上海城市跨越式发展中,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将会产生质的飞跃。
  上海应该以高水平组织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具有特色和集聚效应的核心文化圈;建设重大文化设施和一批社区文化中心,以及推进一批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群众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开辟就业门路,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
  郭士征委员:花三五万元加盟“4050”项目做个小老板,如今在上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饮食、洗车、绿化、工艺品制作、送水、便利店……4050项目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一种崭新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促进就业体系正在上海建立起来。
  上海在经历“企业内下岗分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实施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等,进入“全面向劳动力市场过渡”阶段后,开始探索促进就业新路,其趋势就是走一条遵循市场经济法则、体现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就业新路。今后5年,意味着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设计等,都进一步把促进就业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例如,上海在制定失业保险办法时,应根据工龄长短不同予以调节,体现出鼓励青年失业人员尽快就业、适当保护大龄失业人员的原则。
  这种就业机制,政府将更多地用政策搭建服务平台,而活跃在平台上的是各种社会力量。虽然,今后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失业矛盾仍然存在,但有了一种全新的、市场化的促进就业手段,创业的热情将很快在申城点燃。
  《政府工作报告》:按照“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体系,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冯玉萍代表:自1993年6月1日,上海最早建立标准为月人均120元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现在已第8次提高生活保障标准,创造性地建立起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各方和政府一起为困难群众构筑“生存底线”。
  本市各社区“星星点点”的200多个社会救助所,使困难市民快捷地得到救助,更使社会救助形成了“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困难市民申请生活、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救助,通过这一“口子”;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发放救助钱物,也通过这一“口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使“一口上下”的“脉络”更加清晰,使有限的资源最大化使用。
  “输血”,更需“造血”。去年8月,本市救助政策再次改革,调整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成员基本生活费抵扣标准、实现低保家庭成员就业后“救助渐退”办法,鼓励有就业能力的困难群众就业。再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未来五年的做法,可以深信:上海低保政策创新的一个方向,就是“鼓励就业、不养懒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