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话政府工作报告:铺筑上海"就业之路"
上海正以一种大气魄,铺就一条“就业之路”。过去3年净增30万个岗位,陈良宇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绘就的就业蓝图……像一阵阵甘露,甜润着每个市民的心。一位代表说得好:路就在脚下,机会就在前方,只要摆正位置,在上海就业并不难。
取长补短迎接“春天”
“现在职校生的确比大学生热销。”市青联副主席、市学联主席麦挺委员告诉记者,他最近从一位职校校长那儿听到,去年,该校一个商业设计专业的60名学生,不到10月份,就全被“订”光了。职校的实践性、市场化的课程,确实有利于学生就业,但大学生若是能取长补短,同样能迎来就业的“春天”。
还在复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麦挺委员说,从去年到今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过去“铁定”偏向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的就业砝码,开始随着市场的“指挥棒”,悄悄发生了偏移。在同学中已开始流传出职校生比大学生好就业、一般大学的学生比重点大学的学生好就业的说法。
麦挺委员赞成一位教授说过的话,大学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理念,一种教养,一种学习的能力,这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而职业技巧之类,完全可以通过培训完成。去掉眼高手低,积极参加实践,去掉盲目浮躁,明确可行目标,学会取长补短,任何一个年轻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高职前景非常美好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简直火了,甚至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状况。市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名山代表透露,由于职业教育与市场对路,该学院已连续4年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方名山代表说,由于有充分的实际经验,该校的学生受到普遍欢迎。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刚入学3个月内,就已与有关企业签定了就业合同。
方名山代表说,人才是多层次的,并不一定意味着本科以上,上海曾用20年时间在商业部门,用中专生将初中生换下,将来还将用20-30年时间,用高职大专生将中专生大部分换下,从而与上海未来的要求相符合,高职的前景非常美好。
建立专业培训园区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列席本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祝均一透露,上海将引进国外培训和认证机构,建立国内外高资质培训机构聚集的专业园区,快速提高上海职业培训水平,并实施职业资格鉴定的“品牌战略”,构建具有200―300个工种职位、300―400万条试题的鉴定考核题库,实施现代化的网络鉴定管理流程,进行网上出题、网上收卷、网上阅卷。
祝均一告诉记者,上海今后将大力解决传统体制下固定工走向市场后的就业问题,积极推进灵活就业,积极培养高素质的蓝领人才。到2005年,上海高级技能及以上人员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提高到15%左右,上海将成为全国一流的职业技能培训高地。
祝均一表示,今年上海还将重点扶持发展一些民间职业经纪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非全日制的灵活就业、阶段性就业、小时就业中介经纪活动中的独特作用,从而在上海真正形成一种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形态。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重点从以“4050”人员为主转向以青年为主,职业培训的层次,也转向提升中高层次技能,着重培养新兴技术产业及与上海未来城市功能变化相适应的服务类职业。
不必太强调“专业对口”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委员对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很乐观,他的理由简单而中肯:陈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上海要保持10%的年增长率,这无疑给了毕业生很大的就业空间,关键是学生们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对他们的建议就是两个“不必”。
王生洪委员说:“第一,不必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什么就一定做什么,这种观念非常狭隘而且已经过时了。大学不仅是传授给你某一领域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你打下再学习的基础。在不是自己本行的岗位上,照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更容易创新。像我们学经济的学生可以到新闻单位,做个很好的经济记者,学法律的学生不只能去当律师,还可能成为出色的投资、策划、公关人才。”
王生洪委员对毕业生的第二条建议是,不必过分计较个人待遇。工资的高低,当然是个人劳动价值的一种体现,但价值不是完全从工资上体现出来的,应当还要考虑两点,一是兴趣,有些工作可能工资不高,但你自己感兴趣,可以发挥个人特长,就不妨一试;二是潜力,有些工作暂时工资不高,但发展潜力很大,属于朝阳型,这时就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改善妇女就业环境
松江区妇女联合会主席许亚妮代表在谈及就业问题时,对妇女就业问题很有感慨。她说:目前全社会对妇女就业,还是存在些错误的歧视,如何更好地改善妇女就业环境,应当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许亚妮代表说,妇女因有经期、怀孕期、产假期、哺乳期四个特殊人生时期,而饱受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由于妇女生育期需要休息等原因,一些单位在用人之初,就经常看其是否已生育;如果没有,这些单位就采取观望态度,签订2-3年的观望合同。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妇女在经期可休假一天,在产假上班后的一段时间内,每天也可少上一小时班,但一些企业单位都不能按照劳动法准确执行。
许亚妮代表说,上海尽管制定了生育保障条例,规定妇女生育期由单位经费补贴的费用,转由社会统筹,虽说这从一个侧面减少了用人单位雇佣妇女的顾虑,但该条例仅局限于城镇在职妇女,农村妇女却无法享受此规定,在实际就业时,往往面临不平等待遇。
全社会要有平常心
采访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耿文秀时,记者恭敬地称她为“耿教授”,她立刻更正:“叫老师就行了,我也就一介布衣,没必要把什么头衔都带上。”同样地,耿文秀委员也建议: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一定要放松心态,实际上社会需求量最多的,就是技工型的人才。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的“高门槛”已成了公共话题,耿文秀委员反对把大学生看作一个特别的群体:“现在我们一味指责学生们太浮躁,急功近利,其实,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父母总喜欢问自己孩子长大干什么呀,如果孩子说要当出租司机或清洁工,肯定会被父母骂没出息。大学生都是经过了好几次考试选拔出来的,当然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值。”
耿文秀提倡全社会都建立一种平常心,“在美国,我看到有博士开出租车,在饭店端盘子打工,人家照样开开心心的,没人说我是博士做小工就委屈了,这倒不仅是个人放得开,而是整个社会都没人认为,这是件丢人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