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高校构建国际化科研大舞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5

  到浩瀚的宇宙去探寻神秘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在天体物理这一前沿领域中,上海交大将占据一席之地。最近,上海交大参与了由丁肇中博士领衔的这一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目前正在调兵遣将筹建研究机构。同样,复旦大学在研的国际合作项目有数十项,如“水稻灰飞虱防治研究”、“重要病原微生物的后基因组研究”等,中外专家共同聚焦、携手攻克一道道世界级难题。为实现学校科研的跨越式发展,上海高校积极构筑国际化科研合作大舞台。
  上海许多高校都意识到,走国际合作道路,是快速提升学校科研实力的捷径。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能引起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居于国际前沿水平的学科或专业也少,引领学科发展的国际大师级人物更少。而通过国际合作,能拓宽眼界,找到差距,探求发展新路。为此,复旦大学在设立国际合作经费的和国际会议专款的基础上,今年将实施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首期投入500万元,计划资助百名优秀学者出国“取经”。上海交大则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定每个二级学院都至少与一所世界著名大学或国外大学的一项优势学科开展合作。
  上海高校搭起舞台,国际大师纷纷登场。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来了,与复旦、交大学者深入探讨物理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发展;“欧元之父”蒙代尔博士当上交大现代金融研究中心顾问,并决定每年来交大一次,分析国际金融形势、指导课题研究。大师们凭借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为上海高校与国际名校合作穿针引线。“聪明鼠之父”钱卓博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他在华师大建起了国内首家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在他的带动下,两校科研人员正在共同探究世界前沿课题―――人脑之谜。
  国际化人才络绎而来,也为上海高校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化学工程是一门老学科,如何寻找新的生长点?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了解到挪威科技大学的纳米碳纤维研究独具优势,便将这项研究移植到本校的传统化学工程领域里。学校还与法国科研机构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新型吸附材料、催化材料、微型反应器等领域的国际最新研究,其中微型反应器研究还申请到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些学科新的生长点,正在激发着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