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去年年底,上海33个主要窗口行业规范服务满意度社会测评结果,电力行业荣膺第一!今年年初,全市26个部门和行业政风行风测评,电力又高居榜首!无论是对上海电力,还是对上海市民,这都是两个不寻常的“第一”。这意味着,昔日“门难进、脸难看”的“电老虎”,终于变成了敬业服务的“电老牛”。
报修到抢修:18分钟
断电、点烛,曾是上海人家的家常便饭。但这两三年中,“蜡烛应急时代”已从上海人的生活中淡出―――其实,每个上海人都能感受到这一变化。变化的背后,是电力科技的大手笔投入和千千万万职工夜以继日的奋战。日常的电力维修不可避免,但不能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高难度的“带电作业”技术引入了申城。短短三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培训了一支带电作业的技术队伍,购置了100多辆各种型号的世界先进的绝缘斗臂车,可以做到在电线杆上带电更换任何一个部件,人们习以为常的“统一停电”通知渐渐少了,用电可靠率达到99.9%。社区的电力故障也不可避免,但不能让老百姓一等就是半天―――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到抢修作业中。现在老百姓遇到用电故障,拨打“上电热线”,受理报修的工作人员能够马上找到距离故障地点最近的抢修车辆,平均只需18分钟,维修车辆就能赶到现场,小区片刻恢复光明。
“服务大使”进社区
“以前最怕缴电费,赶路、排队要折腾半天。”家住浦东的市民王永彬说,一到周末,东昌路口的缴费点排起长队足有上百米长。“现在缴费已经是一件舒心的事,银行、家门口的便利店都能受理了。”―――每个上海人也都能感受到这一变化。变化的背后,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换位理念”。三年来,“假如我是客户……”已经成为整个上海电力行业的思考方式。老百姓缴费难?―――服务延伸到社区,市区350家超市和郊区310家农村信用社新设收费网点,使全市的收费网点增加到1700多家。社区用电矛盾难处理?―――成立社区青年服务队,让“服务大使”进驻街道里弄,走街串巷解决“疑难杂症”2500余起。
明明白白电力消费
“施工队伍、接电设备都被指定不说,连工程预算也没有,最后还要不明不白地付款。”说起前些年申请用电“打闷包”的经历,饭店业主赵光曾有一肚子的怨气。但前些天,当他战战兢兢再去电力营业所为他的新饭店办理用电申请时,惊诧地发现,所有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和设备提供商的名单都赫然在目,收费标准公开醒目―――许多市民也都感受了这一变化。变化的背后,垄断行业从客户利益出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遏制各种恶俗。“双指定”和收费“打闷包”现象消除了,客户反映,电力消费明明白白;电力营业部“门难进、脸难看”、推诿扯皮的局面改观了,“首问负责制”和“营业二次受理”推广开来,客户办理用电申请,工作人员必须一次讲清、二次受理完毕,客户反映,往返奔跑的次数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