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确定四大产业基地“十五”后三年建设行动计划
上海工业确定四大产业基地“十五”后三年建设行动计划。主要是:
1、微电子产业基地。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以张江高科技开发区为核心,在华虹、中芯国际建成的基础上,加快宏力、贝岭浦东集成电路生产线及泰隆、宏一、英特尔、上海IBM等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初步形成包括集电路、IC配套业、微电子信息、整机及软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国家微电子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广电IC设计中心等微电子研发中心为核心,争取再吸引投资5亿元,引进80多家IC设计企业。同时引资20亿美元,引进新建2-3条芯片生产线。松江、青浦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企业,积极推动台湾茂矽、台积电等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厂在松江区落户投产。争取到2005年形成10条以上芯片生产线,产值超过全国IC产业的60%,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并成为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2、上海化学工业区。以由德国巴斯夫公司投资3亿多美元的聚四氢呋喃项目开工为开端,将陆续建成由中石化、上石化和BP合资的乙烯裂解项目及相关产品,由中石化、高桥石化、上海华谊、BASF、HUNTSMAN合资的联合异氰酸酯项目,污水处理系统、供水系统、通信设施、工业气体装置、铁路等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力争到2005年完成总投资1300亿元。项目投产达纲后,达到90万吨/年乙烯、60万吨/年聚乙烯、23万吨/年MDI、15万吨/年TDI、28万吨/年PET等生产能力。同时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实质性启动,初步形成环太平洋地区一流的化学工业区,并最终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异氰酸酯MDI和TDI供应基地、我国最大的聚碳酸酯PC生产基地、聚氯乙烯PVC生产基地。
3、国际汽车城。规划以目前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为核心,抓住国外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营销重点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三年内吸引投资300亿元,建设成为集汽车贸易、研发、制造、物流、文化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加快零部件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零部件企业落户,到2005年,完成8平方公里零部件工业园区招商,引进国际知名的大型零部件制造厂商5-10家以上,汽车零部件工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全面建成同济汽车学院、建成国家级检验认证中心,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机构和一批创业投资企业入驻,争取成为具有教学培训、科研开发、学术交流和知识服务功能的国内一流汽车研发和教育基地。
4、精品钢材制造基地。规划在北部宝山地区,以上海宝钢集团为核心,以世界一流钢铁企业为样板,调整结构和布局,到2005年基本建成我国最大的精品钢材制造基地。上海精品钢材基地的发展,将按照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城市功能总体定位,通过淘汰、改造落后生产力,控制一般钢铁成品的生产总量,削减钢铁生产对环境影响的负荷总量,结合宝山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吴淞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拓展发展空间,延伸精品钢材产业链。以重大项目建设投产为依托,加快精品钢材基地建设,力争到2005年完成一钢不锈钢暨碳钢热轧板卷、五钢公司不锈钢长型材、宝钢股份1800冷轧、宽厚板轧机及配套连铸以及四号高炉、新一代薄板坯连铸连轧等重大工程项目,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能替代进口的高档次钢铁产品及相应技术,最终建设成为我国钢铁精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和我国钢铁行业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