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有个问题,去年我担任‘人代会’旁听市民代表时就很想呼吁一下,这回自己当选为新代表,索性把它写成书面意见,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好的解答。”人大代表中的一位“小巷总理”洪克敏对记者说。
困扰她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敲章。原来,这几年,许多中小学给孩子布置了“服务社区”的寒暑假作业,要求学生拿出居委会的盖章“以兹证明”。
但洪代表发现,真正在假期参与社区事务的孩子并不多。为了“交差”,那些没参加过实践的孩子纷纷在假期结束时找到居委会,或者让父母出面请居委干部“帮忙”。敲还是不敲,让居委干部为难。“我知道,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流于形式就背离初衷了,还无意中教会孩子从小弄虚作假。”洪克敏不无忧虑地表示。
洪代表向大会呈交的这份书面意见正好也道出了上海外贸学院高校商务实习中心祝卫代表的忧虑。他告诉记者,这种“走过场”的社会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高等教育之中。“如果小学、中学、大学的社会实践都流于形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就不仅仅是诚信一个方面,更会因为社会实践的长期缺失,导致他们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应对能力的薄弱。”
那么,如何把好事做好,让学生社会实践真正取得实效呢?祝卫认为,首先要转变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重书本轻实践”的旧观念;其次要广开实践渠道,不要让满腔热忱的孩子一出校门就四处碰壁;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真正制度化,制订出具体可行、适合学生的操作方案。
很巧,对于最后这一点,李蓓璐代表很有体会,因为她所在的宜川中学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她说,早在两年前,学校就在高中年级推出了社区课程,每个班与一个居委会对口并互签协议。在课程中,居委干部担任学生的带教,学生则可自主选择实践形式,在课程结束时,学生要提交论文总结,获取相应的学分。李蓓璐说,学校准备推广这一经验,把学工、学农、学军等德育和社会实践项目一一“课程化”,以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这些课程,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