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今年是中国的农历羊年。邓小平同志曾殷切地希望,上海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上海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仅就经济发展来说,1998年到2002年,人均GDP实现了从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跨越。现在,上海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20,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12,港口货物吞吐量约占全国的1/10,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约占全国的1/4,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1/8,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经验,有一条很重要,这就是历届上海市委领导一贯强调的: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的发展要服务全国。站在21世纪历史的潮头思考,上海今后要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就需要自觉把握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并且找准位置。我国人民目前所达到的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上海人不能小富即安,不能只顾经营自己的“安乐窝”,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学会更好地将上海的发展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之中,在先富带动中西部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国家发展和地区发展,从来就是一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为了应对入世后的挑战,江泽民同志希望上海,“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积极探索与兄弟省区市加强合作的方式”。上海要在服务全国中发展自己。拿美国来说,它就经过了从东部发展、到东西部共同发展、最后形成东西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梯度发展的过程中,东部的先发优势与西部的后发优势达到互补,东部在带动西部发展中,自身得到发展,并且受到西部发展的强大促进。其结果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市场,造就了美国成为新兴经济强国的各种条件,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这一经验可供上海借鉴。归根到底,上海发展会促进国家发展,国兴则上海兴。
首先,上海要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际行动,来深刻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按照十六大的部署,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上海人均GDP现在已经达到5000美元。未来五年上海发展的目标是,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一方面要加快自身的发展,用其经济增长的丰硕成果,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带动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上海更有必要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方面,在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方面,在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大胆探索,总结出可供推广的经验。
其次,上海要进一步发挥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服务全国的综合功能。这主要是指完善和增强资金、技术、人才、商品、信息、物资等各种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上海人要不断拆除思想上和政策上的“围墙”,树立“流量经济”理念,做到产权、技术、资本、管理、人才的资源共享,既吸引这些资源流向上海,又使这些资源不断流向全国。上海要在流动和合作中抓机遇、谋发展。实践说明,搞好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资源合理配置,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上海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进程中,特别需要重视学各地之长,以补上海之短,形成上海之特;要克服以邻为壑的心态,努力探索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互济方式,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发展双赢。
再次,上海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这是上海服务全国的历史责任。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上海应从这一大局出发,更新观念,肩负责任。还应看到,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会越来越受到市场、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客观上也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机遇难得,责无旁贷。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上海与西部完全可以做到东西联动、共同繁荣。这种生动格局的构建,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加以积极推动。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上海城市精神的塑造中,应当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层面,是提高到思想体系的民族共同心理和认知,是民族内聚力的核心。它是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非常强调,要重视“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培育,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上海在新的发展中,需要一如既往地、更好地把走向世界与服务全国相结合,将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统一。在文化生态上,应当努力体现传统与现代兼容,民俗与时尚并存,既努力学习国外一切先进的文化,又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